咳嗽、腦霧、疲憊不堪⋯ 我有「長新冠」嗎?|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諮詢╱盛望徽(臺大醫院教學部主任、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根據目前最新的定義,長新冠為感染新冠肺炎4週以後,在全身各部位仍持續出現不適症狀,時間可能長達數月。
感染新冠病毒後4週內為急性期,所以大部分染疫的患者在4週內症狀幾乎都會改善,但是約有10%∼20%的患者症狀會延續4週以上,甚至部分患者會持續3∼6個月之久,這就是所謂的長新冠症候群。
長新冠的表現往往不是單一的症狀,而是對全身性多重器官系統造成影響,有可能出現以下表現:
一、 神經學表現:大家最關注的「腦霧」就是神經學常見的症狀之一,其中腦霧的表現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變慢、容易忘記事情、精神疲勞、情緒低落、有壓力感等。有些神經學表現是失去嗅、味覺,或者出現腦部病變。
二、 肺部表現:咳嗽、呼吸困難是常見的症狀,有些人則會有胸痛、肺部纖維化等問題。
三、 皮膚表現:紅疹、蕁麻疹是常見的皮膚症狀,有些人則有皮膚腫脹、栓塞的問題。
四、 精神表現:常見的有憂鬱、創傷症候群,部分患者則有焦慮、社會隔絕感等。
五、 心血管表現:常見有心悸,有些會有心肌炎、心衰竭等症狀。
六、 全身性表現:疲倦感、肌肉痠痛是常見的情況,此外,也會出現骨關節痠痛、周邊神經麻、缺血等症狀。
所以,確診者如果在染疫4週後身體仍然不舒服,且出現上述相關的症狀,很可能是長新冠找上門。
長新冠的症狀有些是感染新冠病毒的後遺症,有些則是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器官,導致功能退化、衰竭。根據一些研究分析起來,長新冠大致有4種機轉:
1.發炎引起的組織損傷:例如肺部因為發炎導致的肺部浸潤、肺部纖維化,以致呼吸困難;或者心血管發炎導致心肌受損,進而出現纖維化、栓塞、心肌炎等組織受損情況。
2.血管炎導致出血、血栓:常聽到有人染疫後「腦霧」或腦部功能變差,很可能是因為腦部血管發炎或血管有小的出血、栓塞,導致大腦的退化。此外,一些皮膚病變,例如紅疹,紅斑等,也被認為跟血管炎有關。
3.病毒侵犯器官:新冠病毒需要透過一種名為ACE2的接受器進入細胞,而人體大部分的器官包括心臟、大腦、腎臟、血管、腸胃等,都有ACE2的接受器,所以有些人被病毒侵犯後,會出現心臟、腦部、胰臟受損,或者腹瀉、肝發炎指數高等情況。染疫一段時間後,可能病人的咽喉已經驗不出新冠病毒了,但身體其他器官卻仍受到殘餘病毒的影響。
4.細胞激素的發炎反應:病毒會引起人體免疫系統啟動細胞激素IL-6、IL-1β、TNF-α、IL-8、ROS反應,並造成人體過度發炎,進而導致血管、肺部、肌肉、神經、骨頭等器官出現不正常的發炎反應,甚至引起免疫的問題。
研究也指出,有以下情形將提高罹患長新冠的風險。
一、 染疫者年齡超過65歲:年齡越大,罹患長新冠的風險越高。
二、 染疫後病情重:有些人染疫後病情特別嚴重,例如需使用呼吸器或住進加護病房,有這種情況,後續罹患長新冠的風險也越大。
三、抽血檢查數值不理想:淋巴球、血小板、發炎指數等檢查數值代表疾病的嚴重程度,這些數據如果越差,代表病情越嚴重,同樣地,病情初期越嚴重,後期罹患長新冠的風險就越高。
四、慢性疾病纏身:本身有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等,以及有抽菸、酗酒等習慣的人,罹患長新冠的風險也較高。
五、 其他原因:研究發現,第一週感染出現症狀越多,長新冠機會越大;50到60歲的中年女性風險也較高;感染新冠的同時還被其他細菌感染,引發長新冠機會也會提高。
雖然醫學上並沒有針對長新冠的「特效藥」,多半以支持性治療為主,但如有長新冠症狀、遲遲不見好轉,仍建議就醫確認原因。臨床上就曾有病人染疫痊癒後,體溫仍持續處於低燒狀態,且有疲倦、體重減輕等情況,以為可能是新冠肺炎後遺症,所以不以為意,但因情況遲遲未改善,就醫檢查才發現是罹患了淋巴瘤。由於長新冠的症狀和許多疾病的症狀十分類似,容易混淆,因此一旦有不適,還是建議要讓專業醫師進行評估。
預防長新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感染新冠肺炎,包括正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避免出入人多場所等,但最關鍵的還是完整接種新冠疫苗,即使染疫,疫苗的保護力還是能減少病情演變成重症的可能,進而有效降低長新冠的機率。 全文請見 https://bit.ly/3gNUN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