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28期

出刊日:2014-04-15

返回上一層

搶救老舊膝蓋! 退化性關節炎怎治療?

活了大半輩子後,老人家多多少少都有膝蓋不適的問題,如何擁有健康的膝蓋?
 
 
諮詢/江鴻生(臺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骨科副教授)
撰稿/江敏
 
退休的王老先生每天都會去公園跟著師傅練氣功,晴雨從不間斷,最近一個禮拜卻缺席了。一同練功的師兄姐前去探望他,只見王老先生坐在沙發上,眉頭都糾在一起了。
 
「老王啊,這麼久沒來,大家都很掛念你咧。」張奶奶說。
 
「沒辦法,醫生說我退化性關節炎,要開刀,但是我不想開呀!現在不敢去運動,只能成天坐在這兒了。」老王指著膝蓋,果然是比平常腫了許多。
 
老陳回道:「聽說有種保健食品吃了很有效,還有一種打針的治療,你要不要去試試?」
 
老王狐疑地說:「真的有這麼有效的方法嗎?」
 

關節軟骨 讓人活動自如

無論是俯仰脖子、握筆疾書,或是彎腰拾物、邁步快走,一整天的活動,都得靠身上大大小小的關節了。這些連結了兩塊骨骼、讓我們可以改變姿勢、角度與運動的組織,其實是一層附著在骨骼末端表面的軟骨。軟骨雖然有個「骨」字,卻是與硬梆梆的骨骼完全不同的物質。
 
軟骨只由軟骨細胞形成,結構簡單。軟骨細胞會製造「軟骨基質」以構成軟骨。軟骨基質(matrix,俗稱軟骨膠)即為大家常聽到的膠原蛋白與葡萄糖胺。關節軟骨有著極端光滑的表面,並富含水分,含水量高的組織,彈性就好,所以關節極具彈性。這兩種特性能使關節在活動時減少摩擦,並吸收震動,以避免人體不適。P3119984s
 

軟骨基質受損 關節發炎

為了做出生活中的各種動作,關節軟骨各有不同的頻繁活動。即使再怎麼保護,時間久了,表層的軟骨基質還是會有磨耗,即使沒有磨損,材質也會自然老化,所以我們每天都會損失一些軟骨基質。此時,軟骨細胞會製造出新的軟骨基質,替補損耗的部分。若損耗與再生速度處於平衡狀態時,軟骨基質的總量就能維持一定;當這個平衡被打破了,也就是損耗得太多,或替補太慢,亦或兩者皆有,那麼軟骨基質的總量就會越來越少。
 
除了以上所述的自然耗損外,軟骨也會因受到細菌病毒侵入、機械外力傷害等原因,而產生損傷。所有的損傷,都會使身體啟動發炎機制,也就是發生所謂的關節炎了。
 
關節發炎其實是身體為了修補、重建受損的軟骨,而產生的一連串反應。身體首先會派出白血球、巨噬細胞等吞噬細胞,抵達受傷的關節。這些細胞會分泌一些酵素,將受損無用的組織先分解、清除乾淨,猶如環保局的拆除大隊,先拆除不要的老舊建築,騰出空間以利重建。之後吞噬細胞會分泌細胞激素,活化附近的軟骨細胞,提醒軟骨細胞生產軟骨基質,以進行修補重建。而這些在關節裡的反應,會造成紅、腫、熱、痛的症狀。
 

軟骨細胞量 35歲開始走下坡

問題是人體的軟骨細胞有偷懶的趨勢,細胞激素可能無法喚醒軟骨細胞做該做的事,導致重建工作只能完成前半,後半無法完成,軟骨也越來越薄。軟骨的厚薄會影響彈性,也越容易刮磨表面;刮痕被新軟骨基質填平的速度太慢,越刮越粗糙。表面越粗糙,摩擦越大,磨耗也會越多、越快,就陷入了軟骨質與量都下降的惡性循環中,也就成了退化性關節炎。
 
軟骨細胞的數量與表現,大概會在35-40歲開始走下坡。軟骨細胞有其壽命,現有的逐漸凋亡後,按理說,骨髓裡的幹細胞應能分化成軟骨細胞,作為替換。但研究發現,幹細胞轉變成軟骨細胞竟非常困難,科學家直至目前為止,仍找不出原因。而老舊的軟骨細胞生成軟骨基質的功能與速度沒有新細胞好,就像生活中,若花得比賺得多,那麼遲早要坐吃山空。
 
除了中老年人口因為軟骨細胞老化,較容易有關節炎的問題外,運動過量的民眾或職業運動員、體重過重、常需扛重物的職業、以及關節內有刮損物質者,如有尿酸結晶的痛風患者,就可能因軟骨消磨過快,而有更高的機會罹患這個疾病;此外如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因為會自行製造免疫因子,破壞製造玻尿酸的關節黏膜,讓黏膜製造出清清如水的低濃度玻尿酸,所以關節也容易提早報銷。
 

關節炎治療方式多 療效不一

由於身體對受損關節的修補重建只進行前半段,為了避免軟骨過薄,服用消炎藥以壓抑吞噬細胞分解受損部位的功能,成了退化性關節炎最標準的治療方式。坊間流行的葡萄糖胺,號稱能改善關節炎的問題,其實只是補充軟骨基質的原料,不一定適合每位病患的狀況。而且葡萄糖胺在體內分解後,會變成葡萄糖與胺基酸,對於患有糖尿病的民眾,反而會有其他影響。
 
jointinjection
也有的病患會接受玻尿酸的注射。玻尿酸是種黏稠的物質,功能如同潤滑油,能降低關節機械性的摩擦力。關節軟骨旁的黏膜也會製造玻尿酸,但黏膜隨著年齡老化,製造出來的玻尿酸品質與量都不夠,此時為關節添加玻尿酸,可視為對關節的一種保護,但每位病患的關節磨耗程度不同,並非所有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所以衛生福利部健保署對此也有嚴格規範,有退化性關節炎者,需經保守治療及藥物治療達6個月以上均無效後,才能接受玻尿酸注射治療。治療方法為每週1次、1次1支,每次療程需注射3次,每年不得超過2個療程。
 
 

置換人工關節 最後手段

關節炎透過手術治療的效果有限,且多有爭議。目前有軟骨整形術(chondroplasty)、關節融合術(joint fusion)與置換人工關節。軟骨整形術主要是將表面凹凸不平的軟骨重新變得光滑,降低摩擦。但拋光軟骨會使原有的軟骨變薄,對短期的症狀緩解有一定的助益,但長期是否有害,仍不得而知;填補凹槽的人工材質研發則尚無突破,有待努力。至於關節融合術與置換人工關節,可說是治療的最後手段了,通常用於使用其他治療皆無效的病人,主要是為了減輕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早期尚無人工關節時,只能將關節固定住,不再活動。人工關節成功發展後,關節融合的做法,只限於脊椎這類較小的關節;若是負重量與活動量較大的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則多使用人工關節處理。
 

PRP自體免疫療法 長期療效待評估

近兩年從歐洲風靡到美國,被運動界視為「疼痛終結者」的PRP自體免疫療法,也傳入了台灣。雖然所費不貲,不少運動員、政商名流、影視藝人仍趨之若鶩。PRP自體免疫療法即為「血小板血漿治療」,醫師從患者身上抽出一些血液後,進行離心,分離出其中的血小板與血清,再注射入受損的關節中。
 
PRP療法的明確作用機制不明,但血清與血小板表面,含有不少的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可能重新年輕化衰老的軟骨細胞;血清內亦有抗發炎因子,具消炎作用,本身也相當黏稠,具有潤滑功效,所以以減輕症狀來說,不少病患都說有用,長期療效則實證不足,尚需觀察、評估。
 

有退化性關節炎還能運動嗎?

既然退化性關節炎就是關節軟骨的磨損,那麼患者是否應減少運動甚至停止運動?
 
運動確實會增加關節磨損,但不運動,則會讓心肺功能降低。此外,科學家發現,太空人在太空中,由於沒有重力與運動,會發生骨質疏鬆,軟骨也變薄,這是因為骨骼細胞與軟骨細胞都需要壓力的刺激,沒有壓力會有失去正常功能的傾向。所以適度運動反而能刺激軟骨細胞,有助於血液循環,可將攝取的玻尿酸、膠原蛋白等物質送到關節。所以,關節炎患者仍應持續運動,只是要注意方式。
 
以走路為例,醫師建議,若要享受走兩小時對身體心肺功能的鍛鍊,與促進新陳代謝的好處,又不想傷害關節,不妨將運動方式改為「少量多餐」。對心臟而言,持續運動2小時與4小時是相同的,對關節則否。因為關節軟骨就像海綿一樣,吸滿了水份以維持彈性,一次走4個小時,到最後關節已經乾扁,摩擦與震動也會增加。所以最好是每走半小時就休息一下,讓關節放鬆、恢復,重新吸飽水分,再持續運動。

Q:聽說慢跑很傷膝蓋,但為了減重,醫師又建議我要慢跑,該如何取捨?
A:關節只要活動,就會造成磨耗,是因為軟骨的彈性來自於含水量,一直動會將水擠出來,越擠含水量越差,彈性降低,磨耗也就越大。建議每跑一段時間,就休息一下,別擠壓關節,讓關節鬆開吸飽水份,恢復其彈性。
 
Q:我65歲,女兒買過號稱可以保養膝蓋的葡萄糖胺保健食品給我吃,但我膝蓋目前還好,沒有酸痛問題,不知吃這種保健食品有沒有效?一定要繼續吃嗎?
A:補充葡萄糖胺並非治療,只是提供大量原料,希冀軟骨細胞能製造基質,維持關節的正常狀態,與療效無關。但每個人的軟骨細胞狀況不同,是否能預防也不得而知。應該注意的是,葡萄糖胺進入人體會分解為葡萄糖與胺基酸,糖尿病患不太適合多吃。
 
Q:我父親83歲了,最近退化性關節炎比較嚴重,走路有點走不動,但以他的年紀,又有心臟病病史,可以開刀嗎?
A:年紀大又有心臟病,動手術的風險確實比較大,但若因退化性關節炎而無法走路、運動,也會影響健康。所以,建議諮詢醫師、評估狀況,找出最佳的治療方式。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