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4期

出刊日:2008-04-15

返回上一層

代謝症候群引爆健康危機 小心中厚惹麻煩

代謝症候群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在台灣,每5到6人就有1人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且隨著年齡升高,未來罹病的風險將逐年遞增。
 
諮詢/楊偉勛(臺大醫院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暨醫學系教授)、黃國晉(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預防保健科主任)
撰稿/趙國明
 
在竹科上班的某科技公司張姓高階經理人,今年才45歲,日前接獲醫院的健檢報告,赫然發現,他的血壓收縮壓已超過140mmHg,空腹血糖也大於125mg/dl,再加上他「中廣」的體型身高170公分,體重有96公斤,腰圍超過40多吋,醫師在總結報告上,「強烈建議」他應有效減重,並尋求醫師治療。
 
這名高階經理人乖乖地前往醫院就診,醫師說,他就是典型的代謝症候群患者,若不積極減重及用藥控制血壓、血糖,即使薪水收入再高,也可能無福消受。
 

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是指一群合併血壓、血糖、血脂異常,以及肥胖的臨床綜合表徵。它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近百年來許多醫師即已提出類似的概念,直到1988年美國史丹佛大學Dr. Reaven應邀在美國糖尿病醫學會Banting講座中,針對糖尿病及心臟血管疾病等危險因子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探討這種群聚現象,可能來自於胰島素阻抗,因此暫以X症候群(syndrome X)或胰島素阻抗症候群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為名。
 
後來,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了統一不同的名詞與定義,以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為名,加上近年來肥胖、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盛行率逐漸上升,醫界及媒體均曾大力疾呼,代謝症候群已成為新興的熱門話題。
 

代謝症候群5指標

至於要如何界定代謝症候群,或發現高危險群病患?衛生署在2004年10月公佈了第一版的國人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並於2006年10月重新修改並公告新的診斷標準。但其定義,不外乎針對下列5項指標,只要符合3項以上,即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這5項指標,包括:
1、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35吋半),女性腰圍≧80公分(31吋半)。
2、血壓異常:未服用藥物下,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
3、血糖偏高:未服用藥物下,空腹血漿血糖≧100mg/dl。
4、三酸甘油脂偏高:未服用藥物下,三酸甘油脂≧150mg/dl。
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未服用藥物下,男性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mg/dl,女性<50mg/dl。
 

代謝症候群是一種病前徵候

代謝症候群是否就是一種疾病,迄今也有一些爭議,較多的人認為它僅是一種病前徵候,才逐漸發展到疾病。
 
如果純就學術立場來看,以某某症候群的名稱來命名,其實是一個「退步的診斷」,因為它代表致病的機轉仍不甚清楚,而且前述定義在病因學及病態生理學上仍不夠周全,如果要正確地講,它應該是聚集於一個人身上的綜合病徵,與其強調它在臨床上作為預測心血管疾病的價值,倒不如肯定它在公共衛生上的意義,而且大幅提高了醫師及民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
 
雖然代謝症候群在科學上仍有部分爭議,但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盛行率都在逐年攀升,成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因此若檢測發現血糖、血脂肪和血壓都已逼近異常值,為避免將來走向疾病的階段,唯有加強防範,而防治代謝症候群也可視為預防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策略。
 
以台灣為例,由於生活及飲食型態的改變,國人的肥胖比率正逐年上升,同樣的,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的患者也大幅成長。
 

有代謝症候群要緊嗎?

代謝症候群已成為全世界的流行病,在臨床上,它會呈現出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聚集的現象,而且越來越多研究證實,罹患代謝症候群者的死亡率,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及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明顯比沒有代謝症候群的人要高。
 
以糖尿病為例,許多代謝性症候群盛行率的研究顯示,在各個組成的危險因子中,最明顯的特徵是腹部肥胖,因此又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性。不少證據均指向,肥胖者(尤其是腹部肥胖)有較多的體脂肪,會使血中游離脂肪酸過高,「這如同倉庫已裝不下了,油脂因而滿溢出來」,
進而會阻斷胰島素訊息傳遞,是造成胰島素阻抗的一個重要機轉,如果持續存在,最後就形成糖尿病。
 
國外的研究也發現,如果有3個代謝症候群的組成因子,則得糖尿病的相對危險性,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合併得心血管疾病的危險也增加1.5到3倍。尤其是組成因子數目越多,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與死亡率的機率越大。
因此,高危險族群一定要及早篩檢,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低未來的罹病率與死亡率。
 

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

國內外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與一些慢性疾病有強烈的關連性,如: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糖尿病、膽結石及癌症等,因此肥胖的人較易有腰圍過粗、血壓過高、血脂與血糖過高等症狀,除了會增加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的罹患率外,肥胖也會增加憂鬱、產生低自尊及降低體適能的現象,在在顯示肥胖的危險性及控制體重的重要性。
 
 

台灣每5-6人有1人為準病人

如果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所訂的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國內成年人符合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為14.3%,但如果改用台灣2006年診斷標準,依衛生署的全國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調查,符合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的比率則平均達到17.6%,如果進一步區分性別,男性更高達20.4%,女性也有15.3%,等於每5到6人就有1人成為代謝症候群的「準病人」,與歐洲11國代謝症候群的年齡標準化盛行率男性為15.7%,女性為14.2%,要高得多,而且隨著年齡升高,未來罹病的風險也遞增。
 
值得一提的是,可能是東方人體質因素,研究發現,同樣身高、體重的人,東方人囤積在臟器周圍的脂肪要比西方人要多5%,而這種多出來的臟器脂肪確實不利健康,也比較會升高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指標異常 應積極尋求改善

不過,由於代謝症候群所涵蓋的危險因子,在出現輕度異常時,多半未達傳統需要治療的門檻,如果發現前述代謝症候群的5個指標之中,一旦發現有任何一個危險因子趨近異常值,就應該去瞭解是否還有其他未察覺的相關危險因子。
 
如果有1項或1項以上超過標準,該如何處理?目前臨床上對於已達糖尿病或高血壓的診斷標準者,主張應該接受疾病治療並固定服藥。若未達疾病標準,則需勵行減重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包括飲食控制及多運動。
 

年過30 定期驗血脂、血糖及血壓

至於屬於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者,多久該追蹤檢查一次?得視個別差異,並沒有硬性規定多久該做檢查,重要的是,只要有家族病史,就應該持續受檢,尤其是國內小胖子越來越多,切勿忽視,大約在年過30歲就應定期接受血脂肪、血糖和血壓的檢查。
 
不過,由於前述三高的初期症狀是不痛不癢,且都沒有自覺症狀,因此許多人毫無危機意識,或所謂的「病識感」,因此即使醫師叮嚀要注意改變不良的生活型態,但都往往依然故我,直到需要用藥控制,甚至已經病倒了,才後悔莫及。
 
要特別提醒的是,體重過重、低活動度的生活型態與致動脈硬化飲食,是代謝症候群可改變的危險因子,而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與身體質量指數太高、平日攝取過多高熱量類低纖維飲食,以及體能活動量太少有關,因此對於體重過重者,減肥勢必有其必要,換言之,要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平常多運動及避免體重過重是首要之務。

您是中厚一族嗎?

國內肥胖人口眾多,因此未來成為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性也相對增加,而為了及早未雨綢繆,衛生署在2006年修正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其最大的不同處,在於把傳統認定肥胖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大於或等於27,改為腰圍的測定,其二則是把空腹血糖值下修到100mg/dl,據此估計全台將近有300萬名的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者。
 

腰圍男90、女80公分以上 要小心

為何由身體質量指數改為測量腰圍?原因在於,雖然BMI值仍是判斷健康體位的主要標準,可用來判斷一個人的體重究竟是太重或太輕,但此一指標只著重個人的身高及體重,而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腹部肥胖的「中廣」型身材(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比BMI值更能預測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
 
而不論是「西洋梨」或「蘋果型」的肥胖,通常這些胖朋友都有許多潛藏在腹部或內臟周圍的脂肪,一樣也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族群,所以沒有所謂「健康型的胖子」。
 

愈胖愈不利健康

肥胖的危險性雖有等級之分,也就是越胖越不好。但由於每人遺傳體質不同,以及對肥胖的耐受度不同,身體累積的脂肪也不一樣,臨床上便曾碰到即使身體不胖,但仍出現代謝症候群的警兆,由此顯示其中會有個別差異,但總體而言,中年之後,一旦身材發福,就需要加強減重。
 

過重者 更要戒菸及檳榔

除了肥胖外,研究發現,抽菸和嚼檳榔也是造成血管內皮發炎的危險因子,它的機轉和代謝症候群有些類似,因此,對於體重過重者來說,戒菸和戒檳榔也不可忽視。
 

健康Q&A

Q、吃素可以預防代謝症候群嗎?
A、由於我們所攝取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會轉化成熱量,一旦吸收量比消耗的量還高,就會導致肥胖。因此,平常如果攝取比較多的青菜、水果,在理論上會減少攝取過多的脂肪。不過,由於坊間有些素食為增加口味及口感,常添加過多的油,如果攝取過量,也容易增加肥胖的因子,另外素食者如果少吃蛋白質,卻仍進食太多的碳水化合物,也無法降低代謝症候群的危險。
 
Q、腰圍粗的人容易有代謝症候群,那抽脂瘦腰之後是不是相對較為安全?
A、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接受抽脂瘦身者雖然腰圍減下來,但由於只抽取皮下脂肪,但其內臟脂肪並沒有消除,因此對於中廣身材者,抽脂純粹只是美容觀點,對健康幫助的效益不大。
 
Q、小孩也會有代謝症候群嗎?我兒子從小就很胖,怎麼辦?
A、目前醫界所訂代謝症候群的幾項診斷標準,只針對成人而設,並沒有針對兒童,雖然兒童肥胖是現代社會的問題,但由於各界仍缺乏共識,唯一的共通觀點就是從小應預防肥胖,若已有肥胖現象,則應加強體重控制。
 
Q、代謝好的人,是不是比較不會得代謝症候群?
A、所謂代謝好應是基礎代謝率提高,理論上,基礎代謝率高的人消耗熱量快,比較不容易胖,但基礎代謝率隨著年齡、性別而有不同,一般是男大於女,年輕人比高齡者的代謝率要好,但並沒有代謝好的人不會得代謝症候群的說法。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