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期
出刊日:2017-10-15
返回上一層迎向癌症精準醫療時代 - 癌症治療量身打造 先基因檢測後投藥
近年來癌症精準醫療儼然成為「顯學」,在基因檢測及標靶藥物研發下,癌症治療得以愈來愈具專一性,病患生命得以延長;加上免疫療法問世,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後,2017 年8 月底,CAR-T 細胞免疫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嵌合抗原受體T 細胞)也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上市。抗癌武器愈來愈多,不過在看似樂觀的發展中,仍有許多亟待突破之處。
諮詢╱楊志新(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臺灣大學腫瘤醫學研究所所長)
撰稿╱黃筱珮
53歲李先生半年前開始出現咳嗽、胸部隱隱作痛的問題,原先不以為意,沒想到2個月內居然暴瘦10多公斤,驚覺不對勁就醫檢查,診斷為第四期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已無法手術治療。在醫師建議下,李先生接受基因檢測,找到最合適他的標靶藥物,治療3個月後腫瘤縮小,胸痛不適症狀也緩解。
癌症的「精準治療」一直是醫界努力的方向,並非過去「不精準」,而是隨著醫學發展,現在有更多的「證據」和「武器」。這十數年間,隨著基因檢測技術進展,以及更多學術研究與實證醫學佐證,部分癌症致病的驅動基因已被破解,並開發出相對應的治療藥物,即便癌症要完全治癒還有困難,但藉由延長存活率,患者有希望等到更多新藥開發,帶來曙光。
精準醫療非指特定治療方式
過去癌症的分類很單一,乳癌就乳癌、肺癌就肺癌,每個人的治療方式大概相去不遠。但隨著醫學界對疾病了解漸深,每種癌症可根據突變的基因、蛋白質表現再細分成好多類,乳癌分很多種、肺癌也分很多種,分類愈來愈細。
可以說,每個癌症病人病況、基因突變都有差異,不能視為單一疾病看待,應依據更精細的分類,給予更合適、量身打造的治療方式,提高存活率,這就是癌症精準醫療的精神。不過是不是已經夠精準?很難說,隨著醫學不斷進步,10年後再回頭看,現在可能還是不夠精準。
癌症精準醫療也並非單指哪一種或哪幾種治療方式,若說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屬於精準治療的範疇,這固然沒錯,但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也是與時俱進,朝著癌細胞核心瞄準,每種治療方式都有愈來愈精準的趨勢。
乳癌、肺癌、大腸癌皆有標靶藥物
癌細胞本來就很擅長突變,每個癌細胞都有100種上下不同的突變或變異,也就是說,一個腫瘤切片樣本內,每個癌細胞都可能有不同的突變,異質化的特性使其難以攻克。
找到腫瘤的驅動突變基因 開發標靶藥物
大部分腫瘤是由基因的突變引起,對於腫瘤生長和生存有重要作用的基因突變,而且同一個病人絕大部分癌細胞都有相同的這種突變稱作「驅動突變」。醫學界已經找到一些驅動突變基因,並已就部分驅動突變基因開發出相對應的藥物,這就是所謂的標靶藥物。因為絕大部分細胞都有同樣的突變,因此標靶治療的效果就相當不錯。但有些具相同性質的突變,基因雖被找到,仍然「無藥可解」,例如KRAS基因的突變。
目前針對乳癌、肺癌、大腸癌等惡性腫瘤病人,可依據基因檢測結果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其中,乳癌一定要檢測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增生(HER-2),作為治療及預後的參考,約有20%的病人檢測此受體呈現陽性反應,這些人可使用標靶藥物進行治療。
另外,乳癌細胞與一般癌細胞不同,會受到荷爾蒙的刺激而加速成長,尤其在癌細胞有荷爾蒙受體的時候。荷爾蒙受體分為動情激素受體(ER)及黃體激素受體(PR),乳癌細胞含有越多的荷爾蒙受體,治療效果越好,預後較佳。因此,乳癌也要檢測荷爾蒙受體的含量,才能決定後續的治療方法。
在肺癌腫瘤中,最常見的基因突變就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及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分別占50%和5%。非小細胞肺癌還有其它較罕見的驅動基因,例如ROS1、HER2、BRAF、cMET、RET、KRAS、nTRK等,這些罕見的突變基因有些已開發出相對應的治療藥物,但因發生率低,因此檢驗並不普遍。
大腸癌的基因變異常見的有KRAS、BRAF,同時也會檢測EGFR表現量。大腸癌病友檢測KRAS基因已是必做項目,只不過,KRAS基因突變雖是大腸癌患者的最大宗,但是目前並沒有針對KRAS的標靶藥物可用,所以一旦檢出KRAS陽性,代表使用EGFR抗體的標靶治療效果不好,需使用抗血管新生的抗體較有效。
基因檢測配合標靶藥物成抗癌利器仍有難題待解
基因檢測讓治療癌症多了更有力的武器,但並非萬能。許多癌症突變基因早就被發現,但數年甚至數十年過去,卻一樣無藥可用。各先進國家、各大藥廠均投入大把資源開發標靶藥物,能找到的癌症驅動基因幾乎都已找到,例如KRAS是癌細胞相當常見的突變基因,但藥物研發20多年,仍遲無進展。標靶治療的發展面臨瓶頸。
此外,同種突變在不同癌症的意義不同,在某種癌是促進細胞生長的主角,但在另一種癌可能只是小配角,抑制了也不見得有多大效果。而且癌細胞的基因不斷突變,使每個癌細胞累積的突變都不大一樣,也使得治療更加困難。
另外,基因檢測的費用昂貴,也使得癌症精準醫療不那麼「平易近人」。要找出癌細胞是否有基因突變、哪些基因突變,目前可借助單點的基因檢測,或是大量快速檢查基因序列、形同「包套檢測」的次世代定序基因定序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 NGS),不過NGS價格不斐,費用10萬元起跳,昂貴之餘,就算找出突變基因,困難的還有判讀,以及缺少相對應標靶藥物的問題,所以NGS在臨床並未普遍使用。
一顆藥可治17種癌症?惜適用對象少
例如2017年6月在芝加哥召開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中,發表一種可對抗多種癌症的廣效型口服標靶藥物Larotrectinib,至今已發現它對成人或兒童患有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腫瘤,包括肺癌、甲狀腺癌等17種癌症有效,這消息乍看讓人振奮,但有這種基因突變的病人極少,適用這藥物的病患極有限。
Larotrectinib可針對TRK基因,殺死帶有此缺陷基因的癌細胞。但在肺癌病人之中僅不到1%帶此基因,其它癌症也很少有。除非要病人先做基因檢測,確認有這個基因突變,用藥才有意義。但做基因檢測的費用又極為昂貴,實為兩難。
標靶藥物抗藥性難解決
另一道難題是,「即便是有標靶藥物可用的癌症,最終也都會產生抗藥性。」就像一輛車載了許多乘客(癌細胞),駕駛(癌症驅動基因)被藥物控制了,難道其它人不會開車嗎?藥物控制癌症驅動基因之後,其它基因會很快遞補駕駛這個位置,繼續讓細胞生長,這是抗藥性常見的問題。
如果抗藥性有新的藥物可治療還好,最棘手的是「失去驅動基因」,亦即在驅動基因已控制很好的情況下,車上另外49個人(其它的癌症變異基因)都會開車,每個都冒出頭,這種情況下不可能一下子投49種藥物,所以治療變得束手無策。
免疫治療是新希望
標靶治療有其限制,免疫療法成繼起之秀,成為癌症治療新希望。免疫治療自19世紀開始發展,苦於一直失敗,直至近6、7年來才大規模成功,最吸引人之處在於理論上有可能抑制癌細胞復發,達到治癒目標,不過現階段免疫治療的控制率平均僅15%左右,換言之有大於8成都沒效,且價格太過昂貴,不是人人可以負擔。目前也只有黑色素瘤有控制10年以上的報告,非小細胞肺癌也有小部分控制5年以上的經驗,其他癌症仍在積極研究中。
因為只有少部分病人有效,做蛋白或基因檢測來預測哪些病人可能較有效就很重要了,這類精準醫學的研究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儘管消滅癌症的精準醫療之路仍然崎嶇,但也不必太過悲觀,例如過去晚期肺癌一旦被診斷出來,存活時間幾乎都少於半年,現在標靶治療普遍把晚期肺癌存活時間延長至3、4年,某些乳癌第四期的5年存活率更超過半數,形同「慢性病化」,癌症治療確實有大幅進步,只是人們仍期待更具威力的藥物能徹底殲滅癌細胞,而這仍待未來持續努力。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資深藝人黃仲崑手抖20年 原來是「原發性震顫」作怪
- 新減重藥在台上市 作用於中樞神經 抑制食慾
- CAR-T細胞免疫療法的新進展
- 國人癌症死亡率最高! 肺腺癌的治療趨勢及未解難題
- 抗癌經驗分享 - 第四期肺腺癌病友楊淇媗:抗癌也可以很美麗!
- 如何正確看待生酮飲食? 糖尿病患可採用嗎?
- 3D列印強化手術精準度 未來製造器官不是夢
- 人類肢體斷了,有可能再生嗎?
- 膽固醇居高不下怎麼辦?
- 性功能低下,內分泌出問題了?
- 善待「足下」 別讓拇趾外翻影響步行!
- 女性下腹痛,小心骨盆腔發炎!
- 限果糖9日,神速消脂保肝
- 運動多一點、血糖低一點!
- 陰道異常出血,怎麼回事?
- 關節脫臼了!回得去嗎?
- 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儀(OCT)超高解析度 眼科檢查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