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8期

出刊日:2021-10-15

返回上一層

「吞抹落…」 吞嚥困難怎麼辦?

吞嚥困難可能因老化或疾病引起,尤其台灣已是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吞嚥問題愈來愈被重視。鑑別原因,給予適當的治療及復健,並注意飲食維持營養,才能保有好品質的生活。
 
諮詢╱王亭貴(臺大醫院副院長、臺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復健科教授)
撰稿╱黃倩茹
 
 
剛過80歲大壽的李爺爺,近日吃東西或喝水的時候,三不五時就會嗆到,吞嚥食物也感到吃力,心想果然年紀大了愈來愈不中用,也愈來愈害怕吃東西;李爺爺的兒子覺得爸爸老是嗆到不是好現象,擔心是不是有什麼病變。所幸他帶爸爸就醫後,醫師告知是生理上的退化,建議李爺爺可學習一些增強吞嚥功能的運動及進食技巧,重拾吃的樂趣。
 
  吃東西或喝水嗆到,不管是年輕人或老年人都難免會發生,不過如果頻率增加,或合併「吞東西有困難、卡卡的、有異物感」等症狀,就要小心,最好就醫檢查。
 
  對醫師來說,當病人自述有吞嚥困難的現象時,首先會評估是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問題。就像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年紀大、走路走不動,但是走不動的原因是因為年紀大退化,或是因為心臟、關節有問題,必須要鑑別原因;吞嚥困難也是一樣,醫師會先鑑別病人是因為年紀大自然退化,或是因為疾病引起的吞嚥困難。
 
吞嚥出問題,先查是否有疾病
 
如果因罹患某些疾病導致吞嚥障礙,就不能當作生理性的退化,必須進一步就醫治療。最常見會引起吞嚥障礙的疾病有:
 
  1. 腦部的疾病。吞嚥是由腦部來控制的,包括大腦皮質和腦幹,如果病人曾經腦中風或腦部受到外傷,有可能因此影響吞嚥功能。此外,如果腦部有退化性疾病,例如有失智症或是巴金森氏症,也可能產生吞嚥障礙的症狀,尤其這種退化是緩慢進行的,有時容易忽略,要特別注意。還有一些病人是早期的運動神經元病變,因神經已經在退化,會從說話不清楚、吞嚥困難等症狀開始表現。
 
  2. 喉嚨構造上的異常。臨床上最常見的是頭頸癌腫瘤的病人,因為曾經開過刀、接受過放射線治療,在5到10年後,喉嚨的構造會慢慢纖維化,產生吞嚥障礙。雖然療程結束後中間有一段時間是沒有問題的,但這類病人因曾接受過放射線治療,一旦有吞嚥障礙,不能當作是生理性的退化,應就醫確認。也有人突然出現吞嚥困難,一檢查發現是喉部長腫瘤。
 
  3. 咀嚼的問題。有些人是口腔或牙齒有問題,導致無法咀嚼食糰,也會有吞嚥障礙。
 
  如果有上述疾病,應好好就醫治療;醫院復健科也會視病人情況,提供各種多樣性的吞嚥障礙復健課程。如果沒有特殊疾病,吞嚥困難則多半是年紀大生理退化所致。
 
如何評估是否有吞嚥障礙?
 
有時候不容易判斷老人家吞嚥功能究竟是不是出了問題,以及嚴重程度,所以有一些吞嚥障礙的評估工具可使用。
 
1.吞嚥篩檢EAT-10量表
  日本有一個簡單的EAT-10量表,總共有10個題目,可以用來做吞嚥障礙的篩檢。分數從0(沒有)到4分(嚴重),由病人自我評分,若10個題目加總的分數大於3分,建議就醫檢查。EAT-10的10個題目如表格。
 
2. 6大跡象高度懷疑有吞嚥障礙
  當有以下情形,加上EAT-10量表大於3分,就高度懷疑有吞嚥障礙,建議就醫評估:
1每次吃東西都會嗆到。
2每次吃東西時,一口飯要吞好幾次。
3每次吃完東西後都覺得喉嚨有東西。
4每次吃飯後都有水泡聲。水泡聲就是口中好像有痰的感覺,表示有食物掉到氣管。
5 不明原因的發燒。
6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還有進一步的測試方法,例如反覆性的口水吞嚥測驗(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請受試者吞口水,計算在30秒內共吞幾次。根據日本研究,一般人平均可以吞5次左右,若小於3次就不正常。不過如果本來就容易口乾的人會有影響,有免疫性疾病缺少口水的人就不適用。
 
  另外也可以採用喝水測試,對有吞嚥困難的人來說,喝水是最困難的,因為很容易跑到呼吸道去。這部分會在醫院由專業人員執行,如果能通過此一測試,吞嚥多半比較沒問題。
 
 
醫院標準檢查:螢光錄影吞嚥檢查
 
如果病人來到醫院檢查吞嚥問題,最簡單是由醫師進行理學檢查,在台灣大多由復健科醫師來執行,但缺點是各醫師的經驗值不太一樣。
 
  目前吞嚥障礙最標準的檢查方式是「螢光錄影吞嚥檢查」。檢查時會讓病人吞下不同黏稠度的鋇劑,藉由影像看病人「吞」下去的肌肉動作,不過缺點是有X光暴露,以及鋇劑畢竟並非真正的食物。
 
  此外還有內視鏡吞嚥檢查、口咽壓力檢查、超音波和血氧飽和度檢查等。內視鏡吞嚥檢查也是讓病人吞染劑或有顏色的食物,同時放入內視鏡,看吞嚥的過程中食物有沒有跑到氣管或滯留。執行良好的內視鏡吞嚥檢查和螢光錄影吞嚥檢查一樣準確,不過最大的缺點是,如果在吞的過程中食物跑到氣管的瞬間,內視鏡無法直接看到,只能從吞完之後氣管有沒有東西來推測。
 
 口咽壓力檢查是放一根管子到咽喉去看吞嚥的壓力指數,不過這個檢查在台灣較少做。超音波檢查是最新的發展,全世界只有一、兩個國家有能力進行,臺大醫院目前也在此領域致力研究發展,並與產業界攜手開發工具,希望未來能建立新的檢查標準。血氧飽和度是以結果回推,也就是當病人嗆到的時候,血氧飽和度會下降,當吃飯的時候血氧飽和度下降,就代表病人可能嗆到了,主要作為監控使用。
 
直接和間接治療法 雙管齊下
 
一旦檢查確認有吞嚥障礙,該如何治療?可分為直接治療法和間接治療法兩大類。不過通常都是雙管齊下、二線並行。
 
  直接治療法是給予病人最適合的食物,例如若病人每次喝水都會嗆到,進食固體食物就很順利,可以在水中加入增稠劑,改變食物的型態。或是建議病人採取較不易嗆到的姿勢或方式,例如喝水的時候頭不要抬高,或是吃東西的時候用力吞等。不過這樣的方法較適用於吞嚥問題不是很嚴重的病人。
 
  間接治療法主要是訓練病人的肌肉,所以病人一定要能夠配合,如果是失智症病人就不適用。例如社區中常有語言治療師推動「呷百二吞嚥健康操」,藉由「透早起床笑咪咪」、「嘴唇尖尖親五下」、「舌頭伸長推到底」、「舌頭轉轉很有力」、「臉頰鼓起變氣球」、「大口嚼嚼用力吞」等6個口訣,搭配動作,教導長者運動吞嚥肌肉。
 
  當然,在醫院內也有更多針對病人個人問題的特殊化訓練,例如一些訓練咽喉肌肉的運動,或是借助肉毒桿菌的幫忙將環咽肌放鬆,不過這就需要復健科醫師的專業評估,給予個人化的建議及治療。此外,要注意的是,任何復健包括吞嚥在內,有兩個重點,一是反覆做,二是要做對,才能達到效果。
 
注意進食技巧 可依照「食物分級」選擇適合的食物
 
如果因為吞嚥困難就減少攝食,會陷入惡性循環。有些年長者因為蛋白質攝取不足罹患「肌少症」,除了走路比較沒力之外,口腔的肌肉也會受影響。如果因為吞嚥障礙而不敢吃,肌肉萎縮、體重減輕的速度就越快,離正常生活品質的距離就越遠。有些病人甚至因為吞嚥障礙不敢喝水,最後全身脫水送醫急救,或是送醫後被評估要裝鼻胃管,對生活影響更大。
 
  所以,有吞嚥障礙的年長者,千萬不要因此害怕吃東西,只要選擇適合的食物,並且注意一些進食技巧,一樣可以保有所需的營養。例如固體和液體食物分開吃;吃東西的時候要專注,不要因其他事情分心;食物先在嘴巴裡「含」一下,準備好再吞。此外,在吞的時候用力一下,咽喉的上升就會比較快速。
 
  對於有吞嚥困難的人,如果暫時改變不了生理上的問題,但又不能不吃東西,改變食物也是一個方法。目前國際上有吞嚥障礙飲食標準(The 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Initiative, IDDSI),是由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化組織制訂,將食物依質地、黏稠度分為0~7級,第0級是流速如水,第7級是食物原形的常規食物,透過螢光攝影吞嚥檢查可以判斷病人適合吃哪個等級的食物,家人和主要照顧者就能依照病人的吞嚥能力,給予適當級數的食物。
 
  家人除了可以用果汁機把食物攪碎以利吞食外,坊間也有廠商開發「吞嚥障礙飲食」,料理包上會載明適合的IDDSI等級,且經營養師調配,可幫助有吞嚥障礙的病人攝取到足夠的營養,維持身體機能。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