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38期

出刊日:2016-10-15

返回上一層

野外求生術 遭蜂螫、蛇吻、蟲咬怎麼辦?

秋高氣爽正是郊遊登山的好時節,不過野外也較易遭毒蛇或昆蟲類叮咬,如何防範?不小心遭咬傷又該如何處置?
 
諮詢/劉越萍(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撰稿/梁惠雯
 
住在雲林的陳伯伯已逾古稀之年,身子骨仍十分硬朗,維持著每天下田的習慣外,他還有另一個「習慣」就是跑急診室,原因是,三天兩頭被龜殼花咬傷,次數多到他可以教急診室的菜鳥醫師,該打幾瓶抗蛇毒血清才能解毒…如果到野外活動時遇到類似意外,該如何防範或急救?
 
06-274
▲圖片引用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宣導海報
 
在郊外踏青或登山、露營時,最常遇到的狀況是蛇咬和蜂螫,預防之道,首要必須瞭解這些動物的習性。以蛇類來說,蛇多半在草叢中出沒,牠不太會主動攻擊,除非是在被攻擊、誤傷或誤踩等情況下,才會發生攻擊行為,一般如果只是從牠身旁走過,不一定會被攻擊或咬傷。
 

防蛇吻!看清四周環境

因此,所謂的「打草驚蛇」是有其必要性,在山野活動時帶一枝棍子,一路打草而行,可避免被毒蛇咬傷。此外在未經過詳細確認前,切勿將手伸入中空的林木、石洞或翻動石塊。夜晚活動則要攜帶照明設備,看清四周再活動,尤其在溪畔露營。
 
最近露營風潮興盛,許多家庭會到山上或溪邊露營,此時宜選擇空曠乾燥地區,避免紮營於雜草堆附近。清晨起床後更要特別提防,將帳外的鞋、器皿等檢查一下,不可貿然將腳往鞋內穿,因為在炎熱季節,蛇類會躲進蔭涼地區,應注意防備衣物或裝備內可能有毒蛇棲息。
 
至於過去經常被提及「在帳棚外灑石灰粉防蛇」的作法,已不太需要,因為不一定有用,而且現在的營帳已發展成密封型式的,只要夜宿後不隨便離開營帳,必須出營帳時,先用照明器具仔細觀察四周環境,即可防範蛇咬。
 

防蜂螫!勿驚擾蜂巢

蜂螫的部分,蜂和某些動物一樣,有其一定範圍內的警戒,尤其要特別小心產卵季節,工蜂會在外盤旋,不要驚擾到牠。在山區活動時,可能會因拉動樹枝而觸動蜂巢,或是攀岩時,不小心手碰到岩縫裡的蜂巢而遭遇攻擊,因此不要隨意亂搖樹枝,攀岩時,也要先觀察岩縫中是否有蜜蜂出沒蹤跡後,再行攀登。
 
虎頭蜂最常發生攻擊事件的季節是秋季,故在此季節上山需留意虎頭蜂。台灣昆蟲咬傷致死案例最多的就是虎頭蜂,它最可怕的地方是會引起過敏性休克,此種休克往往是在「幾秒瞬間」就可能奪命,防範之道是以減少被螫的「針數」為主,倘若不幸遭遇到虎頭蜂時,應就現場能運用的衣物、樹葉等盡量覆蓋在身上,以減少裸露在外的區域,降低被螫的針數。
 
此外,奔跑時別忘了要注意風向,必須順著風跑,才能避免體味散發,若逆著風前進,就可能會讓蜂群聞到味道,而追著不放。
 

記住「兇手」特徵盡快就醫

當意外發生時,切勿驚慌,處理的第一步是記住「兇手」的特徵,認清楚蛇或蟲的樣子(形狀、顏色等),或是用手機拍下,以便就醫時向醫師描述清楚,幫助診斷及治療。過去常有人將蛇打死後帶來急診室,其實是不必要的,只要知道特徵,醫師即可對照圖庫進行分辨,再依據咬痕、傷口深度等,給予適當的治療。
 
蛇類分為無毒蛇和有毒蛇,前者不會有嚴重的症狀,後者如雨傘節、眼鏡蛇等,為神經毒,會讓人感覺到麻痺;青竹絲為出血性毒,會造成傷口潰爛。不同的毒性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所以最好知道毒蛇種類,有利於醫師正確處理。
 
遭咬當下如果有出血,記得傷口位置要低於心臟,減慢血液回流的速度。用止血帶止血時,要注意不要綁死,以免造成肢體其餘部位加速壞死。
 

口吸蛇毒?不建議

有許多人會以「口吸蛇毒」的方式因應,認為吸出蛇毒,可降低傷者的中毒劑量,但這樣的做法「副作用遠高於益處」。一方面,蛇毒進入人體後,擴散速度極快,不一定用口就能吸得出來,另一方面,施救者本身如果帶有肝炎或AIDS等疾病,透過接觸可能造成感染風險外,施救者自己如果口腔中有傷口,也會有中毒危險,因此並不建議這麼做。
 

昆蟲咬傷可先冰敷傷口

在台灣除了蛇和蜜蜂之外,還可能遇到隱翅蟲、蜘蛛、毛毛蟲、水蛭(螞蝗)、紅火蟻…等昆蟲類咬傷,這種多半為局部性的腫、癢、痛,在咬傷後,可先以冰敷降低不適,並用肥皂清洗,讓傷口維持乾淨。通常這類局部性過敏反應會自然痊癒,但如果觀察2~3天後仍未好轉,還是需要就醫,避免情況惡化。
 
就就野外求生之道來說,「預防比治療重要」,因為在就醫之前,傷者自己能處理的並不多,甚至有時只能「聽天由命」(例如事發地點太過偏遠,無法立即提供救援等),不如事先做好妥善的防範,例如穿著顏色較不鮮豔的長袖衣褲、包頭鞋、攜帶防蚊液、戴粗布手套、勿噴灑香水、盡量走大路…等,也要多帶薄外套、帽子,除了遮陽外,亦可幫助減少身體暴露區域,在意外發生時派上用場。
 

遊台灣東部小心恙蟲病

在台灣還要小心恙蟲病,台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病例數通常自5月開始呈現上升,6至7月達高峰,9至10月出現第二波流行,於花東及離島地區感染者為多。
 
恙蟲病是由感染立克次體的「恙螨」,將立克次體透過叮咬傷口進入人體而感染,不會直接人傳給人。
 
被咬傷後會出現發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恙?叮咬處會出現無痛性的焦痂(eschar)、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有時還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延誤治療時,死亡率可高達60%,但若能即時就醫,給予抗生素治療可治癒。
 
在恙蟲病高風險地區活動時,宜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亦可於衣物及皮膚裸露處塗抹防蚊藥劑(含化學成份DEET者),同時在活動結束後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以避免恙螨附著叮咬,降低感染風險。

健康Q&A

Q、在野外緊急時,可用尿液「中和」被昆蟲或動物咬傷的傷口嗎?
A、有些人會在傷口上塗抹口水或尿液,事實上這是無效的,也不建議,因為我們的口水或尿液並非無菌,任意塗抹在傷口上,很可能會讓傷口的處理變得更麻煩,過去就曾有這類個案,在就醫時,造成後續傷口照護的困難。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