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期
出刊日:2016-10-15
返回上一層渾身不適!自律神經失調了?!
身體好多地方都不舒服,民眾常會自認為是自律神經失調了!但這到底是什麼病?
諮詢/林奕廷(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撰稿/陳詩婷
林媽媽經常感覺胸悶、心悸,但去看過心臟科卻說心臟沒問題,跟鄰居聊天時忍不住抱怨,鄰居說這應該是自律神經失調,介紹她吃營養品,但林媽媽吃了還是覺得沒改善,不知自己到底哪根筋不對了?又該去看哪科醫師?
會覺得心悸,因為沒有其他不舒服症狀,他也就不在意,只想著該少喝點咖啡。直到有一天早上準備出門上班時,突然左半邊手腳不聽使喚,緊急送醫才發現是心房顫動引發的缺血性腦中風。
人體神經系統可以分為體神經與自主神經。體神經可以由意識控制或察覺,比如透過體神經我們可以將腳抬起、用手拿杯子。而自主神經又稱為自律神經,當身體接受外來刺激,或是來自身體內部的情報時,自律神經就會自動調節內臟功能,比如跑步時心跳加速、血壓上升;一般而言,自律神經系統不能靠意識去控制。
某些身體疾病會造成自律神經系統的病變,例如糖尿病、類澱粉沉積症、萊姆病等;若是做神經切片檢查,的確可以明顯看到自律神經有受損的狀況;自律神經病變影響內臟功能,可能導致姿勢性低血壓、尿液滯留等現象。但是情緒改變也常常引起「身體器官功能不良」的症狀,例如緊張時有些人會拉肚子、頻尿,且感到胸悶心悸;這就是本文所討論的自律神經失調了。
自律神經失調不是正式診斷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不是正式的診斷名稱,它應該屬於一種現象,而不是疾病。但在醫病溝通中,由於容易被台灣民眾所接受,所以廣泛被使用。
「檢查不出確切病因」是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最大的共通點,比如患者在緊張、鬱悶時,發生胸口悶到好像快要心肌梗塞般的狀況而去掛心臟科,經過詳細的檢查卻查不出問題,此時若醫師告訴患者不舒服是因為精神心理因素所引起,民眾多半難以接受或理解,所以有時就會稱之為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百百款
由於全身的臟腑都佈滿自律神經,所以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症狀相當廣泛且因人而異,從頭暈、心悸、排尿不順,到眼睛模糊、吞嚥困難等,都有可能。當許多症狀同時發生,且涉及不同的器官功能時,就要留意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性。
雖然患者時常對某一種狀特別在意,但經詢問,會發現他原來還有許多其它自律神經失調的各種症狀,例如心悸、胸悶、胸痛到讓人想到是不是心臟出問題了;時常呼吸困難與吸不到氣的感覺讓人想到肺功能不好;頻尿、排尿困難、殘尿感或性功能減退等生殖泌尿道症狀也常見;有些人認為自律神經失調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生在消化系統,像是便秘、噁心、消化不良、拉肚子、腹脹、腹痛等等。
壓力是自律神經失調主因
除了精神疾病的影響外,壓力與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也息息相關,而是否容易感到壓力又與性格和習慣有關係。個性容易緊張的人,容易感到壓力,也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腸躁、頻尿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而且現代人工作忙碌,還要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生活中各層面的壓力,再加上不規律的作息,這些因素使得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作用混亂,可能造成精神上的透支,引起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可以檢查嗎?
一般透過病史詢問與精神狀態評估,醫師多半就能夠判斷病患是否為自律神經失調。例如一個人胸口悶,到了心臟科檢查後沒問題,就可以轉看症狀與情緒是否有關聯;如果發現有關聯性,就要考慮是情緒而導致心臟的不適。
臨床上可能會用心電圖的原理測量心率變異性,來代表自律神經系統中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功能,也就是俗稱的「自律神經功能檢查」。
正常健康狀態下,兩次心跳的間隔時間並不是完全一樣的,而是有時快一點點、有時慢一點點,這就稱為心率變異性。心電圖訊號經過處理,可以算出代表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指標;自律神經失調一般指交感神經活性太高,而副交感神經活性不夠。
不過,心率變異性是否能協助建立自律神經的診斷、或做為檢測治療是否有效的客觀症狀,仍有相當爭議。有研究指出,自律神經失調症狀與情緒的相關性較高,與「自律神經功能檢查」的關聯性反而沒那麼強。
自律神經失調一定要吃藥?
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沒有所謂的特效藥,是否服藥要看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為何。假使是一般壓力引起的,比如學生正逢考試、或是工作需要繳交報表等,通常不需要特別治療,而是透過學習壓力調適或是等壓力源解除後,就改善了。
但自律神經失調若是導因於明顯的憂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用藥物又是治療這些精神疾病所必需,這時醫師就會建議服藥。有些症狀治療的藥物也能改善部分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比如乙型交感神經拮抗劑,能抑制交感神經對心臟的作用,而改善讓胸悶的症狀。
另外,臨床上有一種稱為「身體症狀障礙症候群」的疾病,此病特色為患者受苦於一些查不出原因的身體症狀,或是其症狀嚴重度超出身體疾病所能解釋的程度。部分自律神經失調症的患者有身體症狀障礙症候群,患者通常會傾向災難性或全有全無思考,這種認知上的謬誤就不是單純藥物治療就能有效解決,還要輔以認知治療,幫助病患做認知的重建,教他們怎麼看待事情,建立恰當的認知。
▲壓力與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息息相關,可適時尋求醫師協助。
感到壓力時怎麼辦?
1、直接處理壓力源:若感到壓力時,可以試著將引起壓力的事物進行排序,那些事情需要立即做,哪些事情可以晚一點做,照著計畫表來執行,能讓壓力減輕許多。
2、增加自己的彈性:適當休息很重要,當感到壓力時,不妨可以做些讓自己放鬆的運動、或休閒活動等,增加自己的彈性,就能感到有餘裕來面對生活的挑戰。
3、改變對事物的看法:就是以輕鬆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告訴自己適當的休息,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4、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幫助:如果以上方式還是沒有辦法解決你的壓力時,可以透過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獲得情緒上的支持、改變壓力因應模式,或是進行認知重建。當壓力反應已達病態的程度、或是伴隨精神疾病時,應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幫助。
健康Q&A
Q、懷疑自己自律神經失調,應該先掛哪一科?
A、如果懷疑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對於主要的症狀還是需要接受相關專科的評估與檢查。比如胸口悶的人,應該掛心臟科;若有腹瀉問題,應掛腸胃科。若查不出特別原因,而自己又有情緒困擾時,就要考慮看精神科(身心科)了。
Q、什麼是腦神經衰弱?
A、腦神經衰弱也是常聽到的名詞,與自律神經失調一般,都是指稱某種現象,而不代表特定病理、生理上的改變。但與自律神經失調不同的是,腦神經衰弱強調神經耗損、耗竭的概念,常見的症狀是提不起精神、感到疲倦,比如講電話幾分鐘就覺得疲倦、收個碗盤就感到全身無力。臨床也發現,腦神經衰弱跟憂鬱、壓力、過勞等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