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2期

出刊日:2020-04-15

返回上一層

新冠病毒全球延燒 防疫關鍵解答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洛基山實驗室(RML),透過電子顯微鏡拍攝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圖像。
 
新冠肺炎疫情最早從中國武漢竄出,隨著國際交通蔓延到全世界,迄今疫情已經延燒超過100天,病例數、死亡數不斷攀升,暫時還看不到疫情結束的訊號。
儘管對於這個陌生的新病毒,我們仍有許多未知,但也有許多地方已經逐漸明瞭,正確的醫學知識就是力抗病毒最好的解方。

諮詢╱張上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臺灣大學副校長)
撰稿╱編輯部

 
從2019年12月31日,中國首度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武漢發生不明肺炎疫情到現在,病毒的足跡從亞洲蔓延到美洲、歐洲、大洋洲…全球已無國家倖免,世衛組織終於在2020年3月11日宣布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pandemic)。

在中國疫情最劇烈的時候,台灣暫時守住了第一波的病毒攻勢,然而疫情還沒有平息的跡象,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到第一線醫護、防疫人員,仍在不眠不休辛勤作戰。

值此關鍵時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也是17年前帶領台灣對抗SARS的感染科權威─張上淳教授(亦為臺灣大學副校長),為我們解答目前(資料更新至3/30)所知的新冠病毒面貌、防疫方法以及「下半場」如何做好萬全準備。以下是專訪記要,以問答表示。
 

新冠病毒的源頭
Q 2019新型冠狀病毒和2003年的SARS病毒,源頭都與蝙蝠有關,為什麼? 
 
A 其實很多動物身上都會帶有冠狀病毒,蝙蝠是其中一種。SARS經後來探究,知道病毒來源是蝙蝠,經過中間宿主(果子狸)再傳到人身上來,由於中國大陸有吃野味的習慣,傳統市場也會販售這些活的野味,讓牠們從原本的野外棲息地被帶到人的環境中,經過這樣的密切接觸,蝙蝠的冠狀病毒傳到中間宿主後,加上RNA病毒很會突變,導致可以感染到人,進入人體後繼續演變成容易人傳人,於是發生SARS的流行。 

新冠病毒真正的來源有各種說法,基本上也可以從蝙蝠身上找到非常類似的冠狀病毒,所以推測可能還是從蝙蝠而來。 

世界衛生組織於2020年2月11日發布消息,明確點出新冠病毒可能與菊頭蝠科下的「菊頭蝠亞種(Rhinolophus bat sub-species)」相關。至於中間宿主為何?目前仍不清楚。 

傳染途徑
Q 目前所知傳染途徑有哪些?
 
A 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透過空氣傳播,主要還是經過飛沫與接觸的傳播。飛沫傳播就是指人與人之間咳嗽、打噴嚏,甚至說話也會有一些飛沫產生,若跟病患這樣近距離接觸就可能被飛沫傳染。

這些飛沫也可能污染到環境,比如桌子、門把等,我們可能用手碰觸了這些環境,加上無意間去摸口鼻部位,就可能把病毒帶到口鼻的黏膜,然後接著就會發生感染,這還是最主要的傳播模式。 

高危險群及症狀 
Q 無症狀感染者,究竟會不會傳染給別人?
 
A 從病人的病毒量判斷是可能存在傳染性,但傳播力有多強?傳播期有多長時間?目前還沒有足夠資料。 
 

Q 目前新冠病毒的致死率怎麼評估比較準確?與SARS比較?
 
A SARS和新冠肺炎病毒都是冠狀病毒造成,且兩者在基因序列上有80%~85%的相似度,表面上用病毒學來看,它們像兄弟一樣,不過實際上造成人類感染的表現上卻相當不同:SARS病患大部分會明顯發燒、變成很嚴重的肺炎,很多病患因為重症需要送加護病房,死亡率最後統計起來大約10%;新冠肺炎的疾病表現變異度比較大,感染者從沒有症狀、到輕微的症狀、到有一點輕微的肺炎、很厲害肺炎都有,目前看到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明顯比SARS低很多,估計約在2%~3%左右或者更低。

再從傳播力來說,SARS是在發燒後才開始會傳染給別人,而新冠肺炎是在輕症的狀態下就可以傳染給別人,所以新冠肺炎更具有傳染性,比SARS更不容易防範。

死亡率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例如各國檢驗積極度、量能不同;而且每個國家確診個案、死亡人數也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若是重症到快死亡的,醫院都會特別檢測,診斷出來機率比較高,輕症就要看每個國家的積極度跟量能,這部分也會影響到分母,影響死亡率數字,尤其疫情期間醫院的混亂狀況會是影響因素之一。

每個地區的死亡數字都會隨著時間變化,像是伊朗一開始很高,後來也慢慢低一些,由此可知,某個時段的數字,不能代表真正的死亡率。 

Q 感染新冠病毒有人輕症有人重症,發生重症的比率?哪些人容易重症?
 
A 就目前看起來,國內的確診病患中,年輕人多數是輕症、甚至沒有症狀,但有慢性病病史的人感染新冠肺炎,狀況較為嚴重、甚至需要在加護病房治療。

有研究顯示,大約80%的病例為輕症,而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吸菸者的重症風險較高。體重過重也可能是危險因子。
 
 

採檢時機 
Q 從民眾角度,什麼情況下應該做新冠肺炎病毒篩檢?懷疑有感染就該去篩檢嗎? 
 
A 要符合某些可能是新冠肺炎感染的狀況,才建議做篩檢。若漫無目標任何人都來做篩檢,會消耗大量實驗室的量能,包括檢驗試劑都會被大量消耗掉,指揮中心的專家小組有建議對某些目標族群才需要做篩檢,民眾若有身體不適等狀況,還是需由醫師專業考量,決定要不要採檢送去實驗室檢驗。 
此外,在沒發病之前其實不太需要篩檢,等到患者有症狀再去驗,較能驗得出來,還沒有症狀的時候進行採檢通常都是預防性的,因為國內也出現無症狀患者,對於某些特殊情形我們會採取比較高標準,早期進行接觸者篩檢。

Q 為什麼會有第一次採檢陰性,再次採檢才陽性的情形?
 
A 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存在人體時間會拖很久,即使病人身上已經產生抗體了,但是做PCR檢測還是可以呈現陽性狀態。但是檢測過程中,有時偵測不到病毒,有時陰性、有時陽性,這一方面是病毒量的多寡,一方面是採檢的範圍和深度的問題。 

新冠病毒主要造成呼吸道感染,所以我們會希望採取呼吸道檢體。喉嚨以上稱為上呼吸道,以下就是下呼吸道,所以採檢時通常是取喉嚨的拭子,或是從鼻腔進去,到鼻腔的後壁、鼻咽部做採檢;或是病人咳痰出來做檢驗。 

採檢過程中要將無菌棉花棒伸到喉嚨裡面,每個醫師檢測時,挖到的或沾染的範圍大小、深度,可能都有所不同。 

此外,病人剛開始感染時病毒量很高,大部分檢測都會陽性,過一陣子病毒量降低,就會有時陰性有時陽性,所以若要讓病人解除隔離,要連續陰性才行。過去根據世衛組織建議是連續兩次採檢都陰性,可是我們後來發現會有問題,所以台灣目前是三次採檢陰性後才能出院。
 
▲新冠病毒會造成呼吸道感染,嚴重時會引發肺炎。

治療 
Q 治療新冠肺炎有哪些藥物有潛力? 
 
A 新冠肺炎病毒是一個全新的病毒,不過因為基本上是一個冠狀病毒,醫界會從其他對冠狀病毒有效的藥物來加以嘗試,其中SARS很短暫幾個月就過去了,沒有機會測試藥物在人體的反應;MERS在國外流行過相當長時間,藥物方面有做一些動物實驗,甚至有部份病患試過某一些藥物,所以基於過去的知識,知道或許對這次的新冠肺炎,採用哪些藥物是有效的。

其中被寄予厚望的是吉利德公司(Gilead Science)正在研發的Remdesivir(瑞德西韋),除了在伊波拉病毒患者身上試過以外,在實驗室裡也檢測過對各種冠狀病毒的效果,也在動物實驗做過初步試驗。這個新藥雖然在全球還未上市,目前我們做好相關準備並取得該公司許可,若有適合病患的話,提出申請通過審查,有機會使用這個藥物治療病患。此外,台灣已加入此藥之全球臨床試驗,病人有機會使用到這個藥物。

醫界當然希望持續找到更多有效的藥物,比如風濕免疫科常用的藥物硫酸羥氯奎寧,在實驗室檢測發現效果還不錯,目前也在臨床嘗試使用。
 

備戰下半場
Q 新冠肺炎有機會透過疫苗來預防嗎? 

A 冠狀病毒和C型肝炎、HIV病毒都屬於RNA病毒,這類病毒在複製繁殖當中很容易出錯,所以會不斷改變,因此用最原始病毒製造出來的疫苗,可能隨著病毒改變,效果就不是那麼理想。 

各國都積極在研發新冠肺炎的疫苗,事實上新興傳染病從SARS到國外經歷過的MERS,這兩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的經驗來看,確實不是那麼容易,但還是要努力尋求研發疫苗的可能性。 

Q 天氣轉熱進入夏季後,會減少新冠病毒傳播嗎?會像流感一樣年年都來嗎?

A 這個新型冠狀病毒如果感染了沒症狀、或是輕症、不太發燒,也可能帶病毒傳染,所以沒辦法完全偵測出來,沒辦法完全圍堵,所以預測會長久存在人群中,就像流感。可是一般流感死亡率低,所以我們不是非常擔心,再者流感有疫苗、有藥物,可是新冠病毒暫時沒疫苗,也還沒確定有藥物,即使是百分之一的死亡率,還是很可怕的,因為每個人都可能得到感染,所以仍須持續嚴密防範。 

到目前為止難以預估疫情何時結束,幾個月的影響是必然的。 
至於疫情會不會因天氣暖和而緩解甚至消失,大家都很希望,但不能過度樂觀。
 
▲這張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顯示了新型冠狀病毒(黃色部分)。圖片來源╱NIAID-RML

實用防疫篇 
Q 民眾如何避免染上新冠病毒? 

在沒有大規模的社區感染情況下,在一般環境觸碰到新冠病毒的機率不高,最危險的環境是進到醫院,裡面就有各式各樣的病毒與細菌,觸碰到病毒機率就大得多,建議一般人若非必要應減少去醫院;如果曾出入醫院,最好利用醫院門口的乾洗手液洗手。此外,到國外流行地區當然也是染上新冠病毒的重要危險因素,在台灣本土個案尚少的情況下,國外旅行或居住更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避免不必要的國外旅遊也是避免染上新冠病毒很重要的方式。

一般民眾若能養成平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洗手,再做其他事情的好習慣,也能減少把外界的病原帶回家,因為手部可能觸碰環境中的病原,因此勤洗手不只是預防新冠病毒,而且是預防各種病原的基本方式。此外,當自己有呼吸道症狀的時候,即使在家裡也應戴起口罩,比較不會把病原傳給其他家人。 

何時需戴口罩? 

有呼吸道症狀建議要戴,不管是感染什麼呼吸道病原,因為戴口罩可以保護別人。另外,年紀大、免疫力不好、有慢性病的人,因為容易得到感染,所以要戴。進入醫院、人潮擁擠等危險地方,也建議要戴。若是空曠區域、人不多時,則不需無時無刻戴口罩。然而,隨著台灣本地疫情流行的狀況,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可能會隨著社區疫情的擴大,而會有不同的戴口罩時機之建議。

Q「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有什麼不同? 

A 這兩者都是對於可能有發病機會的人所做的一種手段,唯對象和管理單位不同。居家隔離是對已經確定個案的接觸者,擔心在他經過潛伏期後會發病,所以必須請他先在家自我隔離,避免在發病初期就又傳給其他人,讓這個疫病更不容易控制。居家隔離者應盡量避免跟同住的家人有太密切的接觸,或是說真的需要接觸的話,即使在家裡也建議應戴著口罩,比較不會在初期輕微症狀時,不小心傳給自己的家人。地方衛生主管機關會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一旦出現症狀,由衛生主管機關安排就醫。

居家檢疫是對於從流行疫區回來的民眾,因為在疫區可能接觸到病毒,在潛伏期時回國而沒有在邊境被偵測到,所以也建議進行隔離,這是一種檢疫手段,內容跟居家隔離是一樣的。主管機關(地方政府民政局、里長或里幹事)會開立「旅客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有症狀者將送指定醫療機構採檢送驗。 

民眾在隔離期間如果有症狀,應該打1922防疫專線或是打給當地衛生局,接受指示怎麼去就醫與接受採檢。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