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6期

出刊日:2021-04-15

返回上一層

移動式CT及MRI漸成趨勢! 可救治更多病人 帶動醫療發展

安排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等高階醫學影像檢查時,必須把病人送到特定的檢查室,近來國外已發展出小型化、可移動的影像裝置,直接把CT或MRI移動到病人旁,減少運送病人的風險;也可以安裝在救護車或偏鄉醫療院所,以利快速檢傷,爭取治療的黃金時間。
 
諮詢∕吳志宏(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
撰稿∕張雅雯
 
►國外已有移動式CT巡迴車,可增加檢查便利性。
 
CT與MRI是醫院裡常用且非常倚重的高階醫療影像檢查儀器,為了追求更好的影像品質,往往要發展更多切的CT或是更高磁場的MRI,體積也朝向大型化以符合多功能的發展,而且是固定配置在專門的檢查室,需要專屬的屏蔽,就像是院內駐守的「重兵」,每天不斷推送各種需要檢查的病人進來。
 
然而,CT或MRI只能固定在醫院一處使用時,可能會因需要受檢的人數過多必須排隊,尤其對於醫療可近性較低的地區來說,許多病人無法使用到這樣的資源,導致疾病預後不佳。另外,過去也有研究發現,為了做影像檢查而把住院病人推到檢查室,特別是對於生命徵象不穩定的患者來說,離開加護病房反而增加併發症的風險。
 
移動式CT已發展15年 輻射劑量與一般CT相差無幾
 
因應這些臨床上遇到的問題,發展輕量化、可移動式的影像裝置成為新趨勢。早在2005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就核准第一台移動式CT,專門做頭部檢查,醫護人員將此CT直接推到床邊就能替病人檢查。與固定式的CT相比,檢查所需時間類似,雜訊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也差不多。
 
後來陸續有4、5家廠商開始投入這個市場,連美國醫療影集《ER》(急診室的春天)、《Grey’s Anatomy》(實習醫生)以及電視節目《Diagnosis X》都曾出現過移動式CT。2011年,美國FDA又核准可做全身檢查的移動式CT,甚至可以裝置在車上,提供民眾做低劑量CT的肺癌篩檢。
 
然而,CT檢查是有輻射的,移動式CT雖然更方便,但因檢查場所不固定,如何避免輻射散出,一直備受關切。
 
事實上,移動式CT之所以能不斷進展,關鍵就在於有更好的屏蔽方式解決輻射問題。移動式CT要裝置在救護車上,同樣必須做鉛板防護來減少輻射暴露,車上人員也要有適當的防護,以及定期監測其身上的輻射累積量。研究指出,移動式CT輻射劑量約1.7毫西弗,一般CT約1~2毫西弗,兩者相差不大。
 
►移動式MRI可推至病人床邊做檢查。
圖片來源:https://hyperfine.io/clinical/stroke-unit
 
第一台移動式MRI 2020年美國FDA核准
 
除了電腦斷層,移動式的磁振造影儀器(MRI)也被研發出來,2020年美國FDA就核准了第一台移動式MRI,不僅造價較便宜(約5萬美元),檢查成本也較低,可廣泛用在急診、神經外科、加護病房等,幫助醫師更快診斷。
 
MRI的原理是利用高強度的磁場去感應身體裡面的氫離子,使氫離子在電磁感應的過程發出訊號。一般要產生這麼大的磁場,有3種方式,包括超導體式、磁電圈式、永久磁鐵,其中最主流的是「超導體式」,磁場強度可以達1.5~3T(Tesla)、國外甚至有儀器做到7T。
 
磁場強度愈大,代表影像品質愈好,但相對就很笨重,因為要讓線圈內佈滿惰性氣體來降到很低的溫度,需要裝置冷卻系統,因此超導體MRI大約有10噸重。
 
此外,高磁場就會吸附周圍金屬物體,因此需要裝在一個相當大的封閉空間內。
 
移動式MRI之所以可以發展出來有兩個關鍵:一是偵測器的進步,用超低磁場(Ultra-low field)就能偵測到訊號,所以不需要使用到超導體,改用永久磁鐵或輔助磁電圈式,磁場強度只有1~200 microTesla,大約只有原來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重量又比超導體輕了近10倍,且使用標準插座電源即可供電。
 
二是演算技術的進步,原本低磁場時影像訊號會扭曲,隨著影像後處理和演算技術進步可以改善成像,所以讓低磁場偵測到的訊號,可以得到有意義的成像。未來若結合運用人工智慧判讀影像資料的技術,又可進一步提升診斷的效率。
 
適用頭部或四肢 以檢查大病灶為主
 
移動式MRI因為體積小,不像固定式的MRI可以整個人躺進檢查艙內,所以比較適用於檢查頭部或四肢,若要檢查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等部位就不適合用移動式MRI。
 
由於移動式MRI的磁場比較小,訊雜比較低,所以較無法偵測到比較細緻、比較小的病灶,主要是用來看大病灶。這也意味著,即使發展出輕量化、可移動式的影像檢查儀器,並不代表會取代原本的MRI,因為運用的目的不相同:大型MRI追求看到更細微的病灶影像,移動式MRI是求方便與快速。
 
裝置於救護車可爭取救治黃金時間

不管是CT或MRI,一旦可以方便快速地移動,應用非常廣。
 
例如將移動式CT或MRI裝在救護車上,讓救護技術員(EMT)接受相關訓練,即可提早在救護車上就替病人做檢查,特別是對於必須搶黃金時間救治的腦中風等疾病。在美國,有些醫院已經在救護車上配置有移動式CT,當病人上了救護車,就能立刻做檢查,醫師透過遠距醫療判讀影像,發現病人是缺血性中風,隨即指導車上的救護人員施打血栓溶解劑,爭取寶貴的黃金治療時間。
 
目前國內對於心肌梗塞也有類似的做法,透過在救護車配置行動傳輸到院前心電圖系統,對於失去心跳的病患,可以在救護車上就判定病人是否為ST段上升型心肌梗塞病患,即時將病人送到有心導管治療的醫院,提高存活率。
 
CT和MRI在腦中風的診斷上各有所長,CT無法判斷是否為缺血性腦中風,因為腦部缺血6~8小時內,跟正常腦部CT影像的訊號沒有明顯差異;CT主要是看有無腦出血,若有出血,就要將病人送到有神經外科醫師的醫院,趕緊開刀取出血塊;MRI則可診斷有無缺血性腦中風,將病人送到可以做血栓溶解術的醫院。
 
►移動式CT儀器。
 
可減少移動病人的風險 避免院內感染
 
移動式CT及MRI即使在醫院內使用,也有明顯的好處,特別是對加護病房的病人。因移動病人時可能因為需拆卸監測儀器或是維生儀器在移動過程脫落,影響病人生命徵象,將儀器直接搬到加護病房為病人檢查,可以減少病人移動的風險。
 
另一個好處是協助醫院內的感染管控,例如感染COVID-19的病人,若有做影像檢查的需求時,與其把具傳染性的病患送到檢查室,增加運送過程中引發院內傳染的風險,不如把移動式儀器運到隔離病房內,比較有利於感染管控。
 
CT、MRI廣設可救更多人 盼國內法規早日鬆綁
 
另外,國外已經發展出低劑量CT醫療巡迴車來做肺癌篩檢,如同國內行之有年的乳房X光攝影巡迴車,增加民眾篩檢的可及性及方便性,以利及早發現病灶。
 
日前國內病友團體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發起「肺癌篩檢普及化」的連署,文中提到日本十多年前即發展移動式CT,將CT篩檢車開到偏遠地區方便民眾檢查,英國及其他國家也陸續跟進,甚至在便利超商門口即可做肺癌篩檢。
 
相較於國外移動式CT的多元發展與應用,國內還沒有引進,主要是法規的限制。CT與MRI早年被歸類為昂貴的醫療器材,列管於《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中,規定CT、MRI只能設置在「醫院」,操作人員也有條件的限制,因此就連診所也無法裝置,成為無法普及的原因,更遑論引進移動式的裝置。
 
政府若能鬆綁不合時宜的法規,讓CT、MRI設置普及化,不限於醫院,並同時開放設置CT巡迴車,不僅有助於早期肺癌的防治,救治更多寶貴的生命,對於國內發展移動式CT、MRI帶動醫療進展,也是一大助力。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