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期
出刊日:2014-01-15
返回上一層小心!4大類族群 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是手腕的正中神經受壓迫,產生不舒服的麻刺痛感,如果你是需要重複做很多手腕屈伸動作的族群,可要小心此病上身!
諮詢/王薏茜(臺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
撰稿/張雅雯
腕隧道症候群是正中神經受壓迫造成的麻刺痛感,程度因人而異;輕微時像螞蟻爬過的癢刺感,嚴重時則像針刺、電擊、燒灼感;症狀的輕重和疾病嚴重度、個人忍痛能力、神經敏感度相關,當症狀嚴重且持續時,這種揮之不去的刺痛感格外困擾。
為什麼腕隧道會出現神經壓迫?首先要了解腕隧道的功能:人類的手指可以做許多精細動作,主要是由多條肌腱控制,這些肌腱最後都集中到手腕處固定住,如同把多條電線用繩子捆起來,這個壓力的集中點就是腕隧道。
正中神經受壓迫而亂放電
從橫切面來看,腕隧道在手背側是由骨頭固定、手掌側則由「橫向腕韌帶」固定,這個由骨頭和韌帶固定起來的洞口,就像個隧道般,讓肌腱、血管和神經從中穿過。當手腕彎曲角度過大時,隧道內壓力增加,肌腱、血管和神經就容易磨擦,一旦過度摩擦導致出現發炎腫脹,最脆弱的構造就會率先「發難」,也就是穿過腕隧道的正中神經,如同短路般開始亂放電。
正中神經負責支配大拇指到無名指前半,在它亂放電時這個區塊就會產生麻刺痛感,症狀與一般筋骨酸痛不同。腕隧道症候群專指正中神經在腕隧道被壓迫造成的麻刺痛症狀。
多數腕隧道症候群患者並不是24小時都感受到麻刺痛,他們可能是做某些動作時,才突然痛起來,因此門診時會刻意讓患者作勢催油門、做其他手腕動作、或局部在腕隧道加壓,看看這類加壓動作有沒有誘發麻刺痛感,再視情形予以治療;如果連手腕放鬆靜止不動時,都持續有麻刺痛感,這類嚴重的患者症狀較難治療,甚至需要考慮開刀。
例如騎機車時催油門,原本是再自然不過的動作,不過對於腕隧道症候群的患者來說,這卻是一個「火上加油」的動作,會使已經備受壓力的「正中神經」亂放電,導致手指出現麻痛感,若沒有適當治療,甚至可能變成慢性神經痛。
4大類族群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1、女性比男性易罹患
哪些人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臨床上觀察有四大危險族群:第一是好發於30至50歲的女性。統計數字顯示,女性發生率約6%、男性僅0.6%,主要跟構造有關,女性的骨頭比男性窄小,因此天生搭起來的腕隧道就比較小,但是女性的手腕肌腱沒有比男性小,因此腕隧道內產生摩擦與壓迫的機會變高。
2、糖尿病患屬高危險群
糖尿病患神經比較脆弱,且容易發生各種神經病變,腕隧道內的正中神經也會受影響。
3、重複做太多手腕屈伸動作者
反覆讓手腕屈伸的人也是高危險群,多數是從事手工業的勞動者。想像一綑電線若不斷去折它,電線的絕緣皮就可能不堪壓力而脫裂,導致異常放電。腕隧道只要手腕前伸或後仰超過15度,壓力就會開始增加,比如有些人思考時習慣撐著腮幫子,這個姿勢就會讓手腕伸展超過15度,若常常做這個動作或持續時間過長,就可能導致正中神經受壓迫而受傷。
4、孕婦
因為懷孕時全身各部位都容易水腫,也會讓腕隧道內的壓力升高。
至於電腦族也容易有手腕酸麻痛的症狀,不過最後診斷是腕隧道症候群僅占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多數電腦族手腕的主要問題還是關節炎、肌肉疼痛、和肌腱炎。不過由於腕關節或肌腱若持續發炎,也會增加腕隧道內的壓力、甚至壓迫到正中神經,導致次發性的腕隧道症候群,形成共病。電腦族群有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跟使用滑鼠的姿勢有關,若手腕處於一個過度彎曲的姿勢,時間久了就會讓腕隧道維持在壓力偏高的狀態,因而增加發病率。
基礎治療有3大選項
當正中神經在腕隧道受壓迫,多半會有腫脹的問題,基礎治療的選項之一就是使用口服消炎藥來消腫、抑制發炎,進而解除腕隧道承受的壓力。
第2個選項是戴副木,這是一種量身訂作的塑膠片,讓手可以固定在特定姿勢,讓腕隧道處於低壓狀態。因為有些腕隧道症候群的患者,雖然正中神經已經受壓迫,但仍可能不自覺會出現不恰當的姿勢,導致麻刺痛惡化,戴副木預防神經壓迫的時間愈長愈有效,也鼓勵患者戴著睡覺。
第3個選項則是物理治療,也就是復健,透過聲光電熱的方法刺激組織的活性,幫助傷處癒合。這些物理治療法的原理不盡相同,比如雷射是光能,超音波是機械波,電療可穩定神經放電,蠟療則是熱能,這些療法可互相搭配使用。
腕隧道症候群這種傷害與發炎有關,發炎現象可比喻為火在燒,使用消炎藥可以滅火,但被燒過的土地要復育、重新長出草皮,需要良好的組織修復能力。物理治療可比喻為施肥,提升組織的代謝和修復。對於腕隧道症候群罹病已久、年紀較長者,組織修復能力已經缺損,單吃藥或戴副木的效果可能不足,特別需要配合物理治療來增加癒合能力,約2、3週後可感受到效果。
進階治療採局部注射
然而,若上述基礎治療都沒有效果,就需要進階的治療,可分為3大類。第1種是口服的神經止痛藥,當患者因為神經一直亂放電而持續感到麻刺痛,可透過這類藥物來穩定神經放電,這比較像症狀治療,一般需要持續吃2、3個月以上。
第2種是局部注射,不同於口服消炎藥是透過腸胃吸收,藥物會分散到全身各處;局部注射就是把低劑量的藥物直接投入病灶,因為藥物集中,反而達到高濃度的強效局部消炎消腫效果。注射的藥物通常是低劑量的類固醇,若是選擇局部作用型的類固醇製劑,其實不會有全身性的副作用,例如一般民眾所擔心的月亮臉、骨質疏鬆…等等,且很快就有緩解效果。不過有些患者怕打針,或是對類固醇敬而遠之,因此不是每個人都接受此療法。
臨床上並非每個患者都從基礎治療做起,現在的生活形態是分秒必爭,有些患者沒空每週花2、3天來醫院做物理治療,希望快速緩解不適,就會直接使用注射治療。
經過這兩類進階治療,多數患者的腕隧道症候群能有效改善,但是若神經已經受到不可逆傷害,可能變成慢性神經痛,只能透過長期吃神經止痛藥來抑制神經放電,甚至吃一輩子。
神經止痛藥多半是低劑量的抗憂鬱藥或抗癲癇藥,若需長時間使用、或高劑量服用,則必須注意肝功能、皮膚過敏以及嗜睡等副作用。
手術切除橫向腕韌帶
若以上治療都沒有成功,最後一個治療選擇就是動手術,直接把橫向腕韌帶半切除或全切除,讓腕隧道的壓力放鬆。這是一個成功率高的小手術,且術後除了需要手腕強力運動者可能受影響,對一般生活的影響不大;少數手術可能失敗,多半是神經因為壓迫太久、壓得太厲害,導致神經已經受傷過於嚴重、甚至壞死。
目前仍把手術當做最後一道治療程序,一般建議患者,當保守療法都無效,或是不想吃一輩子神經止痛藥、持續24小時都麻刺痛,才考慮開刀。切除橫向腕韌帶僅有一條約2公分的傷口,不太需要特別照顧,但為了避免產生傷疤,術後會建議患者貼美容膠。
預防之道
預防腕隧道症候群要從習慣做起,避免讓腕隧道長時間處在高壓的狀態,比如避免長時間把手腕固定在滑鼠上、不要讓手腕過度頻繁伸展,基本原則就是至少每2小時,要讓手腕肌腱肌肉能夠放鬆;若積習不改,腕隧道症候群一直復發、將愈來愈難痊癒。
Q:用觸控板比用滑鼠,較不容易有腕隧道症候群嗎?
A:觸控板類似鍵盤,使用時手腕彎曲角度不那麼大,腕隧道就不會產生那麼大的壓力,可達到預防的效果。目前也有符合人體工學的滑鼠可選擇,可以讓手腕不會持續彎曲受壓,可以同時預防肌腱炎以及腕隧道症候群。
Q:女性比較會有腕隧道症候群嗎?為什麼?
A:女性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比例,是男性的近10倍,跟構造有關,因為女性骨頭比較小,因此腕隧道比較小,但從中穿越的肌腱、血管沒有比較小或比較少,摩擦增加就容易發病。
Q:腕隧道症候群用類固醇直接注射好得快,真的嗎?
A:若患者的腕隧道正處於明顯發炎腫脹期,則注射類固醇的確快速有效,可在局部發揮高濃度的抗發炎與消腫作用,注射的類固醇劑量其實很低,若是使用局部作用劑型,就不會產生全身性副作用。一般注射約1至2次。若患者的正中神經已經受損,局部注射的效果就會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