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期
出刊日:2024-04-15
返回上一層健檢發現頸動脈狹窄,嚴重嗎?
許多人健檢會加做頸動脈超音波檢查,若發現頸動脈狹窄,是不是很嚴重?會不會中風?
諮詢╱鄭建興(臺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暨主任、臺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台灣神經重症醫學會理事長)
撰稿╱黃秀美
「右側鎖骨下動脈有粥狀動脈硬化斑塊狹窄、雙側頸動脈內壁增厚狹窄,如有頭痛、暈眩或單側肢體較無力、不平衡、麻痺、口齒不清、步態不穩、暫時性單眼失明等症狀,請至神經內科門診就診評估。」
當健檢收到這樣的頸部超音波報告時,該怎麼辦?
一般人聽到自己的動脈有粥狀硬化斑塊,同時又有雙側頸動脈內壁增厚狹窄,肯定會嚇一大跳,開始擔心會不會有中風的風險。
事實上,血管硬化狹窄是老化必然的過程,一般來說40、50歲以上就會漸漸出現,而且是全身較大的動脈血管多會發生,除了頸動脈外,其他常見的動脈還包括心臟的冠狀動脈、股動脈等。民眾不需要一看到動脈硬化狹窄就憂心忡忡,可再進一步就醫諮詢。
人體的血管有如河道,容易在有轉彎或分流的位置發生瘀積,所以最容易發生動脈硬化的地方是在開始分岔的地方,多半是局部發生,不是整段血管一致發生動脈硬化、狹窄。要知道頸動脈硬化狹窄是否嚴重,首先要先了解頸動脈的解剖構造。
四通八達的威氏環,確保腦血流穩定
頸部有四條主要的血管,包括前面兩條的總頸動脈,總頸動脈約在耳朵下方會分成內頸動脈跟外頸動脈,後面兩條的是由鎖骨下動脈分出的椎動脈,進入顱骨內會合成基底動脈。
兩側的內頸動脈會走到腦內,供應大腦的血流;外頸動脈則負責供應臉部、表面的血流。當雙側內頸動脈更深入大腦後,第一條重要的分支血管叫「眼動脈」,是供應眼睛血流的主要動脈。內頸動脈再往裡面走會分出中大腦動脈及前大腦動脈,跟由基底動脈出來的後大腦動脈,經由左右、前後交通動脈的交叉連結,形成「威氏環」,用來供應腦部所需的大量血流。威氏環是一種保護機制,只有大腦有此結構,當威氏環的任一血管環節出狀況時,會由其它血管來補位,以維持腦部的血流穩定。
內頸動脈一半以上狹窄合併症狀 需積極處置
臨床醫師會更重視「內頸動脈」的狹窄狀況,因為該動脈血流是直接通往腦部,若有狹窄也暗示了腦中風的危險。所謂的頸動脈狹窄,一般至少要超過50%以上的狹窄。50%到69%是中度狹窄,而70%以上是高度狹窄。
臨床醫師對於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相當謹慎,並非有狹窄就需要採取放置支架等介入性治療,因為治療具有一定的血栓風險,若狹窄還不嚴重或尚未出現症狀就治療,反而承擔不必要的風險。此外,未產生症狀通常代表斑塊比較穩定,若硬要去處理亦會增加發生血栓的機率。
臨床醫師判斷積極介入治療的依據是,如果頸動脈有50%以上的狹窄,同時病人又出現與此一動脈狹窄相關的症狀,就考慮需要積極治療。例如,左側的內頸動脈有50%以上的狹窄,同時左眼也曾經發生暫時性失明;或是有右側肢體無力、麻痺、步態不穩等短暫性或持續的症狀,才符合症狀性的頸動脈狹窄,需要積極介入治療。
在所有缺血性中風的病人,大約10%有頸動脈狹窄超過50%以上,這些病人在治療較穩定後大約一個月,可考慮積極處理頸動脈狹窄的問題。
但如果該條頸動脈有一些狹窄,而病人並未有相對應的症狀,或者雖有症狀但與相應的血管無關,這種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暫時無須積極處置,建議以控制三高、減少動脈硬化危險因子為主,同時也要關注心血管的健康情形。
動脈硬化過程緩慢
動脈硬化的過程是慢慢發生的,斑塊在發展的過程多半都沒有症狀,直到一個急性的變化導致斑塊破裂,這些斑塊的成分以脂肪為主,還有一些發炎細胞,斑塊破裂後的物質會讓很多血液凝結在上面,就可能阻塞血管,產生急性血栓。
相較於頸動脈,冠狀動脈比較細,只要發生動脈硬化就容易造成心肌梗塞;而頸動脈硬化要阻塞血管所需時間比冠狀動脈更久。若頸動脈的斑塊破裂,這些小血栓可能隨著血流往上,塞住眼動脈,造成「眼中風」,症狀就是一眼突然完全看不到,是眼科的急症;若血栓再往腦內血管移動,也有可能塞在前大腦動脈或中大腦動脈,影響到語言功能或者手腳功能等,就是所謂的中風。
頸動脈手術、放置支架, 宜謹慎評估利弊得失
頸動脈狹窄的積極治療有兩種方式:一是「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直接以外科手術切開動脈血管管壁,將動脈的內膜刮除,再縫合起來,侵入性較高。二是放置「頸動脈支架」,經由導管將金屬支架放進頸動脈,撐開血管狹窄的位置。放完支架後,通常會建議病人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至少3~6個月,以降低血栓的風險。
但根據許多研究顯示,不管再怎麼小心謹慎,這兩種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在手術或放支架的當下,約有3~5%發生血栓的機率,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風險又比頸動脈支架的機率稍低,但目前在台灣,頸動脈狹窄仍以置放頸動脈支架為主,因此不可輕忽術中血栓的風險。
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 宜戒菸、控制三高
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只能靜觀其變嗎?當然不是。許多人會在健檢加做的「頸動脈超音波」項目,最大的意義在於讓民眾知道目前頸動脈硬化狹窄的程度,若已有狹窄,就需提高警覺,從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做起,遠離動脈硬化危險因子。
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吸菸等,都是會增加動脈硬化速度的危險因子,若有三高應就醫治療,例如使用降血脂藥物來減少低密度膽固醇,以穩定斑塊。另外吸菸是動脈硬化的可怕殺手,也是年輕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需盡早戒菸。如此一來不只對頸動脈有幫助,對全身的血管健康也加分。一般建議50歲左右可以安排頸動脈超音波這項非侵入性的檢查,但若是曾因頭頸癌做過頸部放療的癌友,因放療也會加速動脈硬化的速度,可提早到40歲左右安排。
除了頸動脈超音波外,高階健檢中的磁振造影(MRI)檢查,若打顯影劑,也能看清楚腦內及頸部的全部動脈。兩種檢查工具各有優缺點,頸動脈超音波可能受限於超音波的穿透力,有些血管可能看不到,但可看到動態的血流變化。民眾可與主治醫師討論如何安排最周全。
而另一種傳統的頸動脈血管攝影,則是打顯影劑的同時,將導管伸入頸動脈內檢查,侵入性更高,這通常是為了積極治療、考慮放頸動脈支架時,才會安排的檢查。
總而言之,從頸動脈的血管健康、狹窄與否,也可推測出全身其他地方血管的狀況,尤其是心臟血管有斑塊、狹窄的機率也會變高,因此不能只光處理頸動脈的問題,積極控制危險因子,才能穩定動脈硬化的狀況,更能降低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風險。
Q頸部按摩會影響頸動脈斑塊的穩定度,導致中風嗎?
A. 頸部按摩可能引起的風險,倒不是影響頸動脈斑塊,而是與年輕人中風常見的原因—頸動脈剝離有關。
頸動脈剝離即頸動脈內膜出現裂縫,血流灌入導致血管壁裂開,腦部血管可能因此引起缺血性腦中風。視嚴重程度,可能會出現劇烈頭痛、視力模糊、步態不穩、肢體麻木無力等等不適。
頸動脈剝離有可能是自發性產生,即原本就有先天性動脈血管的構造異常;也有可能是不當的外力如按摩、整脊或是被球撞擊等,使頸部血管受到劇烈衝擊所導致。由於頸部有重要的血管流經,加上每個人的血管健康程度不同,平時宜避免頸部的按摩、整脊,若有疑似頸動脈剝離症狀,應立即就醫。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以「骨力」 迎接健康高齡生活
- 新聞NEWS一下 / 知名人士心肌梗塞驟逝 有心血管疾病風險者應及早預防
- 新聞NEWS一下 / 日知名藥廠紅麴產品引發腎疾致死 使用紅麴產品停看聽
- 超高齡社會來襲 存骨本、練肌力 遠離失能威脅!
- 血液怎麼會是乳白色?! 小心「乳糜血」的警訊
- 如何早期發現攝護腺癌? 多參數磁振造影檢查可避免「亂槍打鳥」
- 脈衝光治療能緩解乾眼症?
- 乾癬治療新進展 用對藥 病灶可望清零
- 長輩出現重聽,會好嗎? 何時該用助聽器?
- 尿路結石痛不欲生! 如何取石碎石一次解答
- 缺鐵性貧血的症狀與治療策略
- 老年人悶悶不樂, 是憂鬱還是失智?
- 難解疼痛, 其實是神經纏套引起?!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不明原因腹痛,尿液照光呈褐色… 可能是紫質症作祟!
- 消脂保肝專欄 陳思潔醫師 /SGLT-2抑制劑 降糖、護腎、顧心、減重,一舉數得!
- 內分泌知識小棧 曾宇婷醫師 / 糖尿病人易骨鬆,骨折風險增!
- 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 在青光眼診斷治療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