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8期

出刊日:2024-04-15

返回上一層

缺鐵性貧血的症狀與治療策略

缺鐵性貧血盛行率高,在各年齡皆可能發生,長期下來可能造成心臟負擔,該如何補充鐵?
 
諮詢/田豐銘(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
撰稿/楊雅馨
 
27歲的呂小姐,因公司就職規定入職前得繳交「勞工健康檢查」報告,健檢後才發現自己有貧血問題。呂小姐到血液科門診追蹤,醫師除了詢問病史、家族史、症狀,理學檢查同時也開立生化檢驗單、糞便潛血檢查並轉介婦科門診。經超音波檢查無異常,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陰性,但血清鐵(iron)/血清鐵結合容量(TIBC)比率較低,因此被診斷為「缺鐵性貧血」,醫師建議她每天補充鐵劑50~100毫克。呂小姐在補充鐵劑後,不僅精神變好,體能也進步許多,還能跑10公里。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顧名思義就是因缺乏鐵質所造成的貧血。缺鐵性貧血常見原因有:
 
  • 出血性:主要是腸胃道疾病導致的出血,常見如胃潰瘍、痔瘡、腸胃道腫瘤、小腸血管異常增生等。
  • 女性生理期、生產或婦科疾病:如經期較長(超過7天)或出血量多、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以及生產。
  • 飲食缺乏:如日常營養攝取不均衡,或6個月以後喝配方奶的寶寶,因配方奶的鐵質吸收率較母奶低,有可能出現鐵質缺乏的情況。
  • 身體需求量增加:如青少年在快速成長期,鐵質需求大增;婦女在孕期,因孕育寶寶也需要增加鐵質攝取等。
  • 腸胃吸收不良:常見於長者、長期臥床的病患等。
  • 慢性疾病:如洗腎、自體免疫疾病等。
臨床上,任何年紀都可能出現缺鐵性貧血,尤其在育齡婦女並不少見,約佔10%,大多是因為月事造成鐵的流失。由於每100c.c.的血約有50毫克的鐵,而每天透過飲食吸收的鐵僅有1~2毫克,當經血量過多,又沒能及時、適當補充鐵質時,或身體有正在出血的病灶,就容易導致缺鐵的狀態。
 
 
貧血原因多   不一定都會缺鐵
 
貧血是一群疾病的總稱,缺鐵性貧血只是貧血的其中一種,常見的還有因缺乏葉酸、維生素B12所造成的大(巨)球性貧血;屬於先天性疾病的地中海性貧血、骨髓造血細胞分化不良症候群(又稱白血病前期;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多發性骨髓瘤、再生不良性貧血等,或自體免疫疾病(如風濕病、紅斑性狼瘡等)導致紅血球被破壞引發的溶血性貧血、洗腎病人因紅血球生成素(EPO)下降所引起的腎性貧血等等。
 
不過上述原因所造成的貧血,是否也會讓病人出現缺鐵性貧血?有此可能,例如:溶血性貧血因紅血球被破壞,身體在製造新的紅血球的同時也需要鐵,因此溶血性貧血的病人常合併缺鐵。不過,骨髓造血功能出問題所造成的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造血細胞分化不良症候群等),鐵並不會額外流失,所以較不容易發生缺鐵,除非這類病人同時有腸胃道出血。
 
由於貧血的原因很多,需經由血液腫瘤科醫師診斷,必要時得轉診至腸胃科門診或婦科門診,進一步確定原因並給予合適的治療。面對一位缺鐵性貧血的病人,最重要的是先排除惡性腫瘤,如腸胃道腫瘤、多發性骨髓瘤等;若因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所造成經血過多,經由藥物、手術治療就能改善。
 
缺鐵性貧血如何診斷?
 
抽血檢驗是診斷缺鐵性貧血最直接的方法,主要的檢驗項目有全血細胞計數(CBC),看其血紅素(Hb)、平均紅血球容積(MCV)、血容積(Hct)、網狀紅血球(reticulocyte)、鐵蛋白(ferritin)、血清鐵(iron)、血清鐵(總鐵)/結合容量(TIBC)等數值。必要時,還會篩檢是否是風濕免疫疾病所造成的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女性朋友抽血檢查時是否得避開生理期?研究顯示生理期時血紅素會比平常下降0.5~1 g/dL,一般認為不一定需要避開生理期抽血。
 
若上述的數值都低於標準,即可確診為「缺鐵性貧血」。倘若抽血報告無法確定貧血的原因,則需進一步做骨髓檢查,藉由直接抽取骨髓了解造血系統中的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數量與型態,以及血球基因與染色體是否有突變等情況;一般來說,此檢查於門診進行,可局部麻醉,整個過程大約只要15分鐘左右。
 
長期缺鐵恐引起心臟負擔 甚至有「異食癖」
 
缺鐵性貧血病人的血紅素低於正常值,其症狀也是貧血常見症狀,如疲倦、頭暈、虛弱、無力、指甲脆弱、運動能力下降、爬樓梯會喘等。少部分的人沒有明顯症狀,若血紅素數值長期在8~10 g/dL間,身體可能可以適應,但若在8g/dL以下,應該多少會出現貧血症狀,若不治療,長期下來恐對心臟造成負擔,引起心臟衰竭。
 
此外,有些病人會出現異食癖,如特別愛嚼冰塊、吃頭髮甚至吃土等,臨床上確實發現病人有此情形,但確切原因不明,有學者認為可能是身體缺鐵影響了腦部食慾中樞所致,進而對食物的偏好有所改變。
 
►缺鐵性貧血為良性疾病,雖說不一定可以根治,但絕大多數的病人透過補充鐵劑,生活品質都可以獲得良好改善。
 
治療前需釐清有無其他疾病引起出血
 
治療缺鐵性貧血並不困難,最重要是得釐清、仔細找出是否有其他潛在原因,例如經由內視鏡檢查看腸胃是否有腫瘤、陰道超音波檢查確認有無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等等,並針對原因一併處置,才能對症治療。若確定只是單純性缺鐵性貧血,透過補充鐵劑即能改善,通常連續服用一個月就可以看到血液數值有明顯進步,穩定後,則可改每3個月定期回診。
 
透過飲食攝取有限   需補充鐵劑   
 
鐵劑該怎麼吃?可以在飯前(空腹)或飯後服用,空腹的吸收效果較佳,飯後服用較不易噁心、嘔吐,常見的副作用有食慾下降、肚子悶痛、便秘、腹瀉等;倘若腸胃不適的狀況很嚴重或年紀較大腸胃吸收不良者,則可改用注射劑型。一般來說,口服鐵劑的使用劑量每顆為50毫克,一天1~2次,建議咬碎服用,吸收效果較好。注射劑型為100毫克,需靜脈注射,注射時間約30~60分鐘,注射液外觀為黑色,注射時會有局部灼熱感,第一次注射要特別留意是否有過敏反應(如皮疹、眼睛或嘴唇腫脹、頭暈、呼吸不順等),約每1~3個月注射一次。
 
由於鐵劑為高劑量的營養補充品,和藥物並無明顯的交互作用,雖然和制酸劑(胃藥)、四環素抗生素等併用會干擾鐵劑吸收,但影響不大。至於長期服用是否會有鐵過量、中毒問題?倘若有定期回診追蹤抽血,是不會有此現象發生。而鐵質沉積(hemochromatosis)通常出現在長期定期接受輸血的病人身上,若血清鐵蛋白濃度為1,000 ng/mL以上,就需要排鐵治療。
 
由於鐵劑需要咀嚼,有股金屬味,有些人不喜歡吃鐵劑,想透過攝取富含鐵質食物來補充就好,如紅肉、內臟、牛奶,但事實上,一天中透過食物能吸收的含鐵量只有1~2毫克,對已經缺鐵的人來說是杯水車薪;而口服鐵劑一顆就有50毫克,能盡快將異常值校正回正常值,不適的情況也會得到改善。市面上有滴劑劑型的鐵劑,可以加入果汁、蔬菜汁食用;也有做成巧克力或香草等口味的鐵劑,可以嘗試看看。
 
缺鐵性貧血的病人透過飲食補充鐵質效果有限,需補充鐵劑來改善。
 
鐵劑要吃多久?要看「根源問題」是否解決,如係生理期所致,月經量減少或停經後自然會改善;若是快速生長階段的缺乏,則過了青春期發育階段亦能緩解,但若是年齡增長所造成的腸胃吸收不良,就得長時間服用。如果是因生理期所造成的缺鐵性貧血,倒是可以在經期期間補充鐵劑即可,不需天天服用。
 
Q地中海貧血也會合併缺鐵嗎?
A. 機率不高。在台灣,地中海貧血的盛行率為5%,病人的紅血球較正常細胞小、血紅素(hemoglobin)不足,但通常不會有缺鐵的現象。地中海貧血與缺鐵性貧血都屬於小球性貧血。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