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期
出刊日:2024-04-15
返回上一層老年人悶悶不樂, 是憂鬱還是失智?
長輩近來有些悶悶的,也出現睡不好、食慾差、忘東忘西、精神不集中等狀況,是憂鬱還是失智了?
諮詢/胡海國(臺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好甘心診所身心科特聘教授)
撰稿/李宜芸
隨著年紀漸長,長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慢性疾病需要控制,若長輩的慢性病控制良好,但仍抱怨這裡痛、那裡不舒服,食慾不振、胸口悶、腸胃不適、睡不好、精神與記憶力變差,到各科別檢查都找不到原因,有敏感度的醫師就會建議轉診到身心科,此時長輩很可能憂鬱上身了。
身體不適加上孤寂感 長輩憂鬱上身
事實上,老人憂鬱盛行率相當高,衛福部公布之《108年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顯示,16.7%的65歲以上女性「有憂鬱」,男性則為11.9%;憂鬱的狀況會隨著年紀越大越嚴重, 75歲以上的女性就有22.9%有憂鬱,男性則來到15.7%。
為何如此?首先,疼痛是觸發憂鬱的危險因子,長輩的身體健康每況愈下,常常這裡不舒服、那裡痛,不舒服久了,會造成焦慮不安,讓長輩覺得很挫折:「為什麼人生要受這麼多苦?」焦慮會造成自律神經系統的傷害,內在的壓力讓免疫系統又受到傷害,身體狀況愈來愈糟,憂鬱就找上門。
同時,隨著年紀大,許多長輩會出現落單的狀況。可能是孩子工作時間緊湊,早出晚歸,或者在外地工作不在身邊,久久才能看到一次;而年紀大了,難免夫妻之間有一位比較早過世,只剩一人獨自生活,缺少可以分享心情的對象。
長輩除了容易出現憂鬱的情緒,還加上孤寂感,孤寂感是最傷害大腦的感受之一,會讓負面情緒更加厲害,進而引發腦功能的偏差,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此時,即使孩子再怎麼關心長輩,他仍只會感覺到負面的情緒。
一般認為,憂鬱症的機轉與腦內色胺酸在神經突觸的功能不足有關,但其實在生理的變化前,這些環境變動引發的不安、焦慮、遺憾、挫折等感受就已影響到大腦功能,因此治療不能只靠藥物,若這些周圍環境因素不改變,病情改善也有限。然而長輩因為親朋好友漸漸凋零,環境的改變比年輕人還要困難,憂鬱症也會較為頑固。若能及早治療避免憂鬱症的發生,是預防重於治療的大原則。
►長輩因為身體不適、孤單,容易出現憂鬱症。
憂鬱症與失智症初期難分辨
不過,除了憂鬱症外,當長輩因上述症狀就診,也需同時考慮失智症的可能性。
憂鬱症與失智症的早期症狀有許多雷同之處,尤其記性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執行能力變差,如每天例行的煮飯燒菜事項突然無法執行等,這些症狀發生在長輩身上,常讓家屬擔心是不是失智了,也因此憂鬱症又被稱作是「假性失智」。
反過來說,長輩有上述症狀也可能是罹患失智症,因失智症是慢慢退化的疾病,在疾病早期確實也會出現憂鬱等各種精神上的障礙現象,此時在診斷上要明確區分是憂鬱症或失智症並不容易,因此身心科醫師在治療時需要考量兩個疾病可能同時存在。至於如何分辨兩者,醫師會從精神會談來了解長輩的生活環境、情緒、生活行為、思考與種種生命驅力等等病理表現特徵,並仔細觀察長輩接受治療後的病情變化。
當初步診斷長輩為憂鬱症時,在治療上,醫師會積極使用憂鬱症藥物,並請家屬盡量營造溫暖與支持的環境,而每一次的回診,也會特別注意長輩的記憶等能力是不是因為憂鬱症的治療而改善。如果回診會談後發現病人的記憶與認知都有進步,就不會是失智症,但若治療過程中發現症狀沒有好轉、失智的症狀更進階,如常常找不到東西而對人際關係失去信心、想起過去不愉快的事、個性改變、出現妄想的症狀,懷疑人家拿他的東西、錢包被偷等,診斷就可能轉向失智症。憂鬱症雖然也有可能出現妄想,但是機率不高。
不過,部分的失智症並不會出現憂鬱的症狀,而是直接出現記憶能力與認知能力下降的情形。在此狀況下,當然就不必擔心憂鬱症的問題了。
懷疑長輩有失智症時,醫師會安排腦部磁振造影(MRI)檢查、抽血看甲狀腺功能、有無維他命缺乏等等,或者轉診到神經內科做更進一步的評估,確診失智症及其失智疾病的類別,並對應地進行相關病因的治療。
►長輩憂鬱症與失智症早期症狀雷同,可能會忘東忘西、注意力無法集中。
陪同就醫 讓長輩有「被照顧」感
由於老人憂鬱症的症狀常以身體的疼痛與種種不適表現,子女未必能馬上察覺,怎麼辦?仍可先帶長輩去相對應的內科、家庭醫學科或其他專科檢查,這個過程有三個好處,一是讓父母覺得子女有關心他,有「被照顧」的感覺,建立起親子間的信任感,未來即使需要看身心科,長輩較不會出現排斥的態度;其二是經醫師檢查後,若真的檢查出身體上的疾病問題,就可以及時予以治療;其三是檢查不出身體上的疾病,也可讓父母安心,慢慢了解到他認為的身體不適可能是身體退化或「心境困擾」所致。子女用關心的方式,減少長輩的孤寂感,讓他知道子女與他同在、一同解決問題。
有時檢查不出什麼疾病,長輩會更為焦慮擔心,甚至出現睡眠障礙,此時子女可以帶長輩到身心科檢查。若長輩排斥看身心科醫師,建議不要直接說要去看身心科,可以換個方式跟長輩說:「最近睡不好,我們去專門看睡覺的醫生。」
鼓勵長輩活動 先從習慣的事著手
子女與爸媽互動也要有技巧,由於華人的文化會讓長輩期待子女的支持與溫暖,在碰到長輩憂鬱時,建議不要使用「你要起來走動!」、「要看開一點!」等命令的語句,也避免要求長輩從事平常沒有接觸的活動,例如長輩沒有下棋習慣,突然要他們下棋,也會徒增長輩的挫折感。
子女平時要多了解長輩的生活型態與興趣,例如長輩喜歡喝茶,想鼓勵長輩起身活動時,就可主動邀約說「我們出去走走,喝杯茶吧!」
若長輩都不想動,子女也不要太過挫折,因為憂鬱症會讓長輩提不起勁,這是疾病因素,一步一步慢慢來、能做多少算多少。
利用長照資源 建立類家人情誼
老年人容易有憂鬱症的原因包括周圍親友逐漸凋零的孤寂感,因此從年輕時就要培養多元的興趣,例如欣賞風景、聽音樂等,也要建立不同年齡層、不同群的「類家人」,也就是結交一些能分享人生經驗或者能互相聆聽人生困擾的三五成群朋友,甚至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不只是聊天,也可以互相照顧,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讓我們的精神生活多元、培養人生的哲學素養,讓「內在的我」豐富,往後面對人生各種事物變化的彈性就會增強,這樣的「類家人」可以看做是身心的「健康食品」,具有保養腦功能及與人溫暖相處的功能。
如果長輩身邊沒有這些可談天說地的親友,也可多利用現有的長照資源。現在各鄰里村都有社區關懷據點「巷弄長照站」、原住民部落也有「文化健康站」、客家聚落也有「伯公照護站」等,子女可鼓勵長輩出門到據點參加活動與共餐,跟工作人員、同齡長輩聊聊天;若長輩有失能或失智狀況,各鄉鎮也有許多日照中心可以申請,有些甚至有交通車接送,參加課程活動、人際的交誼可以讓長輩的精神生活更加多元豐富,避免憂鬱與失智的發生或惡化,更可強化治療後復原的過程。
Q長輩服用憂鬱症藥物要注意什麼?
A. 長輩在服用憂鬱症藥物時,需要特別考慮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與劑量,以及長輩的身體代謝能量較低,憂鬱症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比年輕人強烈等,有時需要減少藥量;抗焦慮用藥或者安眠藥,除了上述的注意事項外,更要小心長輩半夜起身小便時容易跌倒,子女要特別留心觀察病人的行動力是否減退、並注意長輩對藥物的抱怨,並在回診時反應給醫師。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以「骨力」 迎接健康高齡生活
- 新聞NEWS一下 / 知名人士心肌梗塞驟逝 有心血管疾病風險者應及早預防
- 新聞NEWS一下 / 日知名藥廠紅麴產品引發腎疾致死 使用紅麴產品停看聽
- 超高齡社會來襲 存骨本、練肌力 遠離失能威脅!
- 血液怎麼會是乳白色?! 小心「乳糜血」的警訊
- 如何早期發現攝護腺癌? 多參數磁振造影檢查可避免「亂槍打鳥」
- 脈衝光治療能緩解乾眼症?
- 乾癬治療新進展 用對藥 病灶可望清零
- 健檢發現頸動脈狹窄,嚴重嗎?
- 長輩出現重聽,會好嗎? 何時該用助聽器?
- 尿路結石痛不欲生! 如何取石碎石一次解答
- 缺鐵性貧血的症狀與治療策略
- 難解疼痛, 其實是神經纏套引起?!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不明原因腹痛,尿液照光呈褐色… 可能是紫質症作祟!
- 消脂保肝專欄 陳思潔醫師 /SGLT-2抑制劑 降糖、護腎、顧心、減重,一舉數得!
- 內分泌知識小棧 曾宇婷醫師 / 糖尿病人易骨鬆,骨折風險增!
- 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 在青光眼診斷治療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