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24期

出刊日:2013-04-15

返回上一層

甩開油膩人生 全面啟動清血脂計畫

癌症、心血管疾病和意外傷害是影響國人健康與生命的3大因素,其中只有心血管疾病是有明確指標可以預防,特別是與「吃得太好」、「動得太少」息息相關的富貴病--高血脂,若能提早察覺、積極改變生活習慣,就可甩掉「油害」,讓心血管暢通無阻。
 
諮詢/黃瑞仁(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兼內科加護病房主任)
撰稿/楊惠君
 
48歲的某公司總經理林先生,5年前是「四高族」,除血脂、血壓、血糖、尿酸都偏高外,體重將近85公斤。因為公司贊助南投縣國姓鄉空手道少年,被小朋友帶著學空手道,3年後,他不僅體重足足減掉了12公斤,原本不及格的「四高」全部都「ALL PASS」,規律的運動和生活調整,讓他同時晉升成空手道黑帶的高手,也找回了彩色的健康人生。
 

認識血脂的四大指標

膽固醇,是傷害血管的大敵。事實上,膽固醇裡有好人也有壞人,過去習稱的「高血脂」,精準來說應該稱為「血脂異常」,因為壞的膽固醇不能太高、但好的膽固醇卻是保護心血管的大將,愈高愈好。
 
血中脂肪包含兩大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TG)。其中,膽固醇又可細分為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L,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又稱「壞的膽固醇」、和「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
 
膽固醇可由肝臟自行合成,也可由食物中攝取,其中四分之三是由肝臟和小腸壁合成而來,四分之一由食物中取得。
 
膽固醇是身體必要的脂質,是細胞膜和內分泌激素的原料。人體本身就會自行合成膽固醇,75%左右的膽固醇都是由肝臟產生,由低密度脂蛋白負責輸送到各組織,而由高密度脂蛋白帶回肝臟處理、排出。膽固醇只有在過量或不足時,才會傷害身體。
 

低密度脂蛋白過量 易傷血管

其中,又以低密度脂蛋白過量最為可怕,過量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後,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的傷害,直接在血管裡搞破壞,驅動血管動脈硬化。低密度脂蛋白像血管裡的「小偷」,高密度脂蛋白就是維持秩序的「警察」,它可以幫助身體清除壞的膽固醇,保持血管乾淨、暢通,減少動脈硬化疾病的發生,所以是多多益善。
 

三酸甘油酯過高 飲食影響大

三酸甘油酯的產生受飲食影響很大,大多來自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麵包等高醣類的食物,及高油脂類的油炸食物。進入體內後,食物中的油脂經過消化後,就會由腸道吸收,和蛋白質結合成乳糜微粒進入血液循環,再由肝臟、脂肪組織及末梢組織攝取,就會被轉換成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過高的患者,容易併發病情嚴重、會休克死亡的急性胰臟炎。
 

血脂異常放任不管 可能變急症奪命

健康的動脈彈性佳且可伸縮、動脈內層也是平滑的,血液流動順暢。但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如老化、吸菸、高血壓、血脂異常過高、糖尿病、肥胖、壓力大等因素,會加速血管老化,讓血管逐漸硬化並且增厚,造成動脈硬化。
 
血脂異常可說是一個「甜蜜的魔鬼」。人們受到美食誘惑,無節制地吞下那些東西後,血管會慢慢「癱瘓」,開始失去彈性、硬化,血管壁內並開始出現沈積、斑塊,最終形成血栓或阻塞,動脈硬化疾病就由此而生,並由慢性病變成可能猝死的急症,如心血管被阻塞就是心肌梗塞;若腦血管阻塞,就是腦中風。
 

血脂異常  逐漸年輕化

血脂異常是標準的「文明病」。台灣近年隨著經濟成長、飲食西化,盛行率節節高升。衛生署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年發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代謝症候群19到30歲為8.2%,但到了45至65歲卻增加了近3倍、上升至3成左右,65歲以上更高達44.5%。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也曾針對女性族群進行抽血和問卷調查發現,血脂異常已侵入年輕族群,20到39歲年輕女性已有2到3成總膽固醇偏高,而且已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仍極差,顯示國內高血脂治療狀況極不理想。
 

降血脂需全方位作戰

很多人誤以為,血脂異常是胖子才會發生的疾病,甚至檢測出低密度脂蛋白或三酸甘油酯過高以後,以為只要節制口欲,就能不藥而癒。事實上,肥胖只是罹病因子之一,節食也只是控制或預防的方法之一,控制血脂還得全方位作戰。
 
飲食控制效果較佳的是三酸甘油酯,嚴格控制高油、高醣食物,可以把指數降低一半,但若超標過多,仍得尋求醫師診治、用藥。
 
至於膽固醇的合成只有25%來自食物,代表光靠飲食節制,最極限也只可能把不好的膽固醇降低20%。
 
體重也不是測量血脂必然的條件。過胖固然多數血過油,但身材標準或瘦子,並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血液清清如水,譬如有些家族性的血脂異常個案,先天的膽固醇受體就不足,不好的膽固醇飆升,完全與體重無關。
 
所以血脂狀態不能憑自我感覺,一定要就醫接受檢測,確定自己屬於哪一個族群、才能知道正確而精準的防治方法,必要時使用藥物控制。目前針對高膽固醇血症多會使用史他汀類(Statin)類藥物,但這類藥物抑制膽固醇的合成,可能也會影響骨骼肌使肌肉酵素升高、出現肌肉酸痛的副作用,嚴重時可能引發橫紋肌溶解症,也有可能造成肝功能升高。因此在剛開始服藥時,必須監測肌肉酵素及肝功能指數,服藥第三個月及半年也須檢測肝功能。三酸甘油酯升高的患者則多以纖維酸(Fibrates)改善血脂異常。
 
高血脂症一般沒有特別的症狀,但不能因此就放任不管,除定時服藥外,更要定期回診追蹤治療效果及監測副作用,一旦血脂值回復正常,不可以擅自停藥,應與醫師討論後續治療計畫。
 

部分食物有助降血脂

抗血脂已成開發國家主流趨勢,因此愈來愈多所謂可以「去油」、「清血管」的食物被提出,包括可抑制肝臟中膽固醇合成酵素,降低血中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的紅麴;含豐富水溶性纖維,可以在腸道中減少飲食中的膽固醇被吸收的燕麥;維持血管彈性的魚油;可以降低壞的膽固醇、也能維持好的膽固醇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類的橄欖油等。
 
但用食物保健並非全無副作用,如紅麴就不得與史他汀類降血脂藥併用、燕麥片是碳水化合物,過量的話,降了壞的膽固醇卻會讓三酸甘油酯升高、魚油不能和抗凝血劑類藥物一起服用等,所以各類食物都不宜過量,並需和醫師討論。
 
吃什麼不保證一定可以清血管,但已出現血脂異常的人,就一定要和高膽固醇食物說掰掰了。血脂異常者,每天食物中總膽固醇攝取量要控制在250到300毫克內,但一顆蛋黃就有250毫克,所以只能兩天吃一次;100公克的豬肝就超過365毫克,得禁食;而每100公克的牛油也有260毫克,得小心。
 
壞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可靠飲食控制或藥物治療來對付,但好的膽固醇如何提升?目前仍沒有特效藥、也沒有保健食品有此效果,提升的方法唯有靠規律有效的運動,即每天30分鐘、一週持續5天、達到每週總運動量150分鐘以上,每次運動時達到有效運動心跳率 [ (220-年齡) x 0.6~0.85]。至於運動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消除7大危險因子 有利降血脂

美國心臟學會已整理出7個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有沒有家族病史和心血管疾病病史、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吸菸、是否為肥胖或少運動者,有3個或3個以上危險因子,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而危險因子愈多、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的標準要愈嚴苛。
 
所以,最佳的控制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策略,就是從消除7大危險因子著手,除年齡和家族病史無法控制外,好的飲食習慣要慢慢培養,吸菸的壞習慣也得及早戒除;至於消除肥胖,建議可以每天量體重,提醒自己;若已有相關疾病,就要及早就醫、乖乖配合治療。
 

7大冠狀動脈硬化危險因子

1.大於45歲男性、大於55歲或停經後的女性
2.家族有心臟病或猝死的病史
3.高血壓
4.糖尿病
5.抽菸
6.血脂異常
7.肥胖或少運動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學會
 

高血脂症何時該治療?

血脂異常之起步治療準則
治療標準
治療目標
有血脂異常但無心血管疾病(附註一),應先給予3至6個月非藥物治療
總膽固醇TC
≧200mg/dL+≧2個危險因子(註二)
< 200mg/dL
≧240mg/dL
< 240mg/dL
低密度脂蛋白LDL-C
≧130mg/dL+≧2個危險因子
< 130mg/dL
≧160mg/dL
< 160mg/dL
三酸甘油酯TG  ≧200mg/dL
(需同時合併有TC/HDL-C>5或是HDL-C<40mg/dL)
< 200mg/dL
 
 
 
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同時予以藥物治療
總膽固醇TC    ≧200mg/dL
< 160mg/dL
低密度脂蛋白LDL-C ≧130mg/dL
≦100mg/dL
三酸甘油酯TG  ≧200mg/dL (需同時合併有TC/HDL-C>5或是HDL-C<40mg/dL)
< 150mg/dL
血中三酸甘油酯高於500mg/dL,具有罹患急性胰臟炎危險者,得使用降血脂藥物。
 
 
 
 
 
 
 
 
 
 
 
 
 
 
 
附註一: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患者、周邊血管粥狀硬化、腦血管病變患者(如腦梗塞、腦內出血、陣發性腦缺血患者。)
附註二:危險因子包括
1.高血壓2.糖尿病3.男性≧45歲4.有早發性冠心病家族史5.女性≧55歲或停經沒有雌激素療法者6.吸菸

 

Q:血太油能捐血嗎?
A:可以,但有乳糜血的血漿會銷毀不用,捐血前,飲食最好清淡一些。
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的捐血衛教說明,一般捐血人捐出來的血液經離心後,上層的血漿是澄清的淡黃色。若血漿呈現混濁的乳白色稱之為乳糜血,約佔捐血人次的1%~3%。乳糜血並不影響血液的安全,但捐血中心在將全血分離後,對有明顯乳糜現象的血漿會銷毀不用,但其中紅血球濃厚液仍可供病人輸用。事實上,成年人約有5000C.C.的血液,手術若需大量輸血時,血袋不會來自同一個捐血人,即使真的輸入一袋較油的血液,身體有自然代謝的機能可代謝掉少量的乳糜微粒,不會因為輸到帶油的血,就變成血脂異常。
所以血脂異常者並未被禁止捐血,但捐血中心寄給捐血者的檢驗報告會加註「乳糜血」提醒,也呼籲民眾儘量在捐血前保持清淡的飲食。
 
Q:許多市售油標榜可以降低膽固醇,是真的嗎?
A:其實,飽和脂肪酸及多元、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都是人體必需脂肪酸,營養師建議的三種脂肪酸黃金攝取比例是0.7:1:1.3。現代人普遍肉類、動物性食用油等飽和脂肪酸攝食比例偏高,增加血脂異常的風險。所以建議要兼顧攝取有抗氧化作用、保護動脈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最好的來源是橄欖油、芥花油與苦茶油等,減少動物性食用油使用比例。
不過,飲食控制對血脂異常最多僅能幫忙20%,並對降低三酸甘油酯幫助最顯著,所以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或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要從規律用藥、調整生活作息、規則運動等全方位著手,光靠改用「好油」,效果有限。
 
Q:吃麥片、紅麴等食品可以降膽固醇嗎?
A:1987年有日本學者發現紅麴中的珍貴成分Monacolin-K,經動物實驗證實,可抑制肝臟中膽固醇合成酵素的作用,降低血中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但加工的紅麴類食品則無此保健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紅麴成分與常用的降血脂藥物史他汀(Statin)類似,已服用這類藥物的患者,不得再自行服用紅麴保健膠囊,否則會增高併發橫紋肌溶解症的風險。
燕麥降血脂的主要成分則是靠水溶性纖維,讓腸道中減少飲食中的膽固醇被吸收,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不過燕麥片是碳水化合物,過量食用會吃進更多的熱量,三酸甘油酯也會升高,宜注意。
 
Q:瘦子和BMI正常的人,一定不會有高血脂症?
A:不是。肥胖雖然是血脂異常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體重正常的人,不代表血脂一定正常,血脂健康要靠抽血檢驗、不能靠體重機來檢測。
因為膽固醇的形成75%靠肝臟合成,也有一些家族性的血脂異常個案,是因先天身體膽固醇的受體不足,讓膽固醇形成異常,這樣的人即使身材很瘦,血脂依然異常,所以不要以為身材標準就沒問題。
 
Q:膽固醇只比標準值200mg/dl高一點點,所以沒關係?
A:膽固醇上升就是一個提醒身體「該注意了」的警訊,若比標準值略高、超出範圍不多,先由生活、飲食著手控制,把膽固醇再壓回正常值,長期來看,對身體健康都是一個正面的影響。否則小小狀況放任不理,一年上升一些些,最終也可能失控,黃燈變紅燈。
 
Q:抽血結果只有總膽固醇過高及高密度脂蛋白指數過低,這樣有關係嗎?
A:在與血脂肪有關的膽固醇中,低密度脂蛋白與動脈硬化疾病形成的關聯性最顯著,因為這類「壞的膽固醇」會傷害內皮細胞,讓血管內壁形成斑塊、甚至血栓,最終引發狹心症或心肌梗塞。但其他指標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若不在正常值內,也要注意,代表其他生活習慣要調整,儘量把所有風險降到最低,才能讓健康「長治久安」。
 
Q:坊間現流行氣炸鍋,不用油就能炸食物,這樣有助於減少油脂攝取嗎?
A:用什麼樣的器具烹調食物不是保健血管和血脂的重點,而是要確定能減少油脂過量攝取。若懷疑自己血脂異常,就要進行檢測,檢測出異常,宜3-6個月定期追蹤,配合飲食及運動的保養,才是標準作法。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