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24期

出刊日:2013-04-15

返回上一層

聰明看待腫瘤標記檢查

腫瘤標記不能用於「確認」是否罹癌,僅能視為一個警訊或參考。當檢驗數值出現異常時,民眾毋須緊張或恐慌,應找醫師進一步檢查。
 
諮詢/曾屏輝(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暨內科部主治醫師)
撰稿/江敏
 
張先生參加了友人推薦的私人診所健檢,抽了幾管血,一週後拿到健檢報告,卻讓他嚇出一身冷汗。
 
「哇!這個癌症指數是紅字,這是怎麼一回事?我得癌症了嗎?這是什麼癌啊?我要做化療嗎?」張先生緊張地問還在念醫學院的小兒子,簡直要歇斯底里了。
 
「老爸你別想太多,這個指數不正常並不代表你一定有問題,」小兒子回答,「我們還是去門診掛號,請專業醫師協助判斷吧。」
 
為了維持長壽而良好的生活品質,民眾越來越勇於利用健康檢查來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尤其是希望早點揪出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也因此,許多醫療院所紛紛推出癌症篩檢的自費檢查,甚至標榜著「只要抽一管血,就能驗出是否罹患癌症!」看似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性與安全性,但,真的有這麼好嗎?
 
人體出現腫瘤時,癌細胞常會產生與正常細胞不同的特殊物質;有時,正常細胞因為受到某種生理刺激,也會分泌出特別的反應物或代謝物。這些特殊物質有蛋白質、荷爾蒙、酵素、抗原等等,在正常人體血液中,偶爾也可見到,但量並不多。一旦這些物質在體內的含量升高時,便有可能是癌細胞在生長活動了。抽血驗癌症,正是利用這個特性,將這些特殊物質視為「腫瘤標記」。醫學界將腫瘤標記在健康人與癌症病患體內的濃度作了比較,訂出基準值的範圍,以作為是否罹癌的指標。

檢查結果異常 不一定罹癌

雖然這些檢驗的基準值,是依照臨床數據統計後訂定的,但並不能涵蓋所有人的狀況。檢驗數值若在基準值之上,只能視為「有可能」罹癌,但不保證「一定」罹癌。有可能是所謂的「偽陽性」,即假警報,反而對民眾心理造成負面影響與負擔。相反的,即使檢驗報告上沒有紅字,也不表示人體一定健康無虞,因為檢驗也可能出現「偽陰性」,即沒有驗出該有的病況,若因此而延誤就醫,就會錯失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期了。
 
會出現檢驗的模糊地帶,是因為腫瘤標記準確度不一,與某種癌症高度相關的特異性也過低,一種腫瘤標記常常與多種癌症有關,甚至非癌症的因素,也可能引起指數改變。此外,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就連檢驗時人員操作、檢驗方法,都可能影響檢驗結果。臨床上也常見到指數持續超標,或者起伏不定,但完全查不出毛病的案例。
 
以男性最常檢查的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PSA)為例,檢驗數值高時,絕不能立刻下論斷是得了攝護腺癌,因為良性的攝護腺肥大也會使數值升高,應配合醫師肛門指診、或是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等方式綜合判斷。
 
又如癌胚抗原 (CEA)這項檢查,與大腸癌、胰臓癌、胃癌、肺癌、乳癌、甲狀腺髓質癌都有關,但非癌症因素如抽菸、消化性潰瘍、發炎性大腸疾病、肝硬化、慢性肺疾病、胰臟炎、甲狀腺功能低下等,也會使數值升高,影響因子很多,故數值異常背後有多種可能性,不宜驟下判斷。
 
由於變數過多,腫瘤標記並不能用於「確認」罹患癌症,僅能視為一個警訊或參考。當檢驗數值出現異常時,民眾毋須緊張或恐慌,應尋找專業醫師進一步檢查。醫師會搭配其他實體影像的檢查,如超音波、各種內視鏡、斷層掃描等,以協助判斷。
 
對於已經確認罹患癌症的病患而言,腫瘤標記則是一個方便的追蹤方式,可用來評估癌症有否轉移或復發,或是評估治療效果。
 

目前最常見的癌症腫瘤標記:

腫瘤標記項目
檢測癌症種類
非腫瘤引發因素
甲種胎兒蛋白 (AFP;α-fetoprotein)
肝癌、生殖細胞瘤
急性肝炎、肝硬化、肝臟再生、懷孕
癌胚抗原 (CEA)
大腸癌、胰臓癌、胃癌、肺癌、乳癌、甲狀腺髓質癌
抽菸、消化性潰瘍、發炎性大腸疾病、肝硬化、慢性肺疾病、胰臟炎、甲狀腺功能低下
癌抗原19-9 (CA 19-9)
胰臓癌、膽管癌、消化道惡性腫瘤
阻塞性黃疸、急性肝衰竭、急性肝炎、慢性酒精性肝病、急性胰臟炎、慢性非酒精性肝病、慢性胰臟炎、糖尿病、間質性肺疾病、膠原血管疾病
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PSA)
攝護腺癌
攝護腺炎、良性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創傷
癌抗原 125
(CA 125)
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胰臓癌、肺癌、乳癌、大腸癌
子宮內膜異位、懷孕、月經期、卵巢囊腫、骨盆腔發炎、腹膜炎、肝硬化併腹水

Q:健檢抽血發現某些癌症指標異常,為了怕檢驗錯誤,應多跑幾家醫療院所檢查?
A:不建議。若接受腫瘤標記檢查發現異常,應找自己信賴的相關科別醫師進行進一步的追蹤檢查,以確認狀況。
 
Q:癌症指標正常就表示沒有癌症?
A:不一定。癌症發生的初期,指數不見得會升高,所以癌症指標正常不一定就是沒有癌症。若已有其他症狀出現(如體重減輕、食慾不振、體力變差等),不能單驗癌症指標,一定要配合其他的檢查才能確診。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