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期
出刊日:2016-07-15
返回上一層破解發燒恐懼症! 發燒的正確處理方式
很多家長遇到小孩生病發燒,都會陷入焦慮,不知道該不該吃藥退燒,加上親友一人一個意見,搞得父母也跟著頭痛起來。到底怎麼處理才正確?
諮詢∕盤松青(臺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臺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
撰稿∕黃靜宜
3歲的小真晚上睡前突然發燒,因為診所都休診了只好帶到醫院急診室,醫師診斷後告知應是一般感冒,開了流鼻水、鼻塞等症狀控制的藥物,還有一瓶退燒藥。小真吃了退燒藥後,沈沈睡去,但第二天退燒藥效過了以後,小真還是持續發燒,媽媽很擔心,又帶去診所看,醫師看小真活動力還不錯,診斷後開了跟醫院一樣的藥。這次媽媽不想再給小真吃退燒藥了,但是婆婆一直唸著說:「發燒就是要吃藥、要退燒。」讓小真媽媽一整個焦慮,退燒也不是,不退燒也不是…
台灣兒科醫學會曾發表「兒童發燒處置建議第二版」,根據現有醫學證據做出建議。發燒的定義為中心體溫≥38℃。發燒首先要釐清是身體發炎引起的發燒(fever),還是來不及散熱引起的體溫過高(hyperthermia)。兩者成因不一樣,退燒方式也不同。
發炎反應引起發燒 體溫定位點會上升
人體有體溫調節中樞,位於腦部的下視丘前部,此處有體溫的定位點(set-point),一般情況下體溫調節中樞會執行調控,讓人體維持恆定的體溫,約在37℃。如果感染了細菌、病毒等導致發炎反應,此時免疫系統會派出白血球對抗,釋出多種細胞激素,作用在下視丘,就會引起體溫定位點的上升。
體溫過高與發燒不同
至於散熱不及引起的體溫上升現象,雖然體溫量起來一樣會超過38℃,但體溫定位點並未上升,身體也未發炎。可能的原因如在炎熱的環境下穿太多衣服、把嬰兒包得太緊、散熱不佳、運動、中暑等。此時身體的反應是覺得太熱,而且周邊血管會發生血管擴張以散熱。處在這種高體溫下對人體並沒有幫助,所以隨時都可退燒,退燒方法可用物理退燒法,包括冰枕、低溫毯、貼於皮膚表面的散熱貼片、溫水拭浴等,但不建議泡冷水澡或用酒精擦澡。至於體溫定位點上升引起的發燒,包括各種感染症引起的發燒,則不宜使用這些物理退燒法。
發燒要找原因
很多原因都會引起發炎反應導致發燒,所以發燒本身不是一個病,不需要急著消滅它,要在意的是找出發燒的原因。常見原因如下:
一、細菌或病毒等病原引起的感染。可能原因又可區分為:
- ◎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症狀如流鼻水、喉嚨痛等。要注意的是只有上呼吸道感染,還是也有下呼吸道感染,連肺部都受影響。
- ◎腸胃道感染:可以是細菌性腸胃炎或病毒引起的腸胃型感冒,通常有噁心、嘔吐或拉肚子的症狀。
- ◎泌尿道系統感染,症狀如頻尿、尿尿時疼痛、血尿等。小孩比較不會表達,可能需要做尿液檢查才能確認。需以抗生素治療。
二、有風濕免疫性疾病,這也是一種發炎。
三、身體長了不好的東西,如惡性腫瘤,也會導致身體的發炎反應。
4問題找出感染發燒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疾病都可能引起發燒,所以醫師遇到發燒病人,通常會詢問4個重要問題,英文簡稱「TOCC」,藉此找出病因的蛛絲馬跡。
T(Travel history,旅遊史):詢問病人最近是否有去哪裡。
O(Occupation,職業):成人是問職業類型,小孩就是有無就學。
C(Contact,接觸史):最近有接觸哪些人。
C(Cluster,群聚):家中或上班地點或學校班上是否有其他人有類似症狀,若有可能就是群聚傳染。
若醫師根據病人症狀及上述資料,研判發燒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這有明確的病程,約需3天到一週才會好,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不急著退燒,採取密切觀察、症狀治療。若病程突然有變化、或小孩精神活力突然變差、意識不清等,就需適時回診。
不必要的「發燒恐懼症」
有時雖然已知是什麼原因引起發燒,但家長看著孩子高燒不退,還是不免憂心,帶著孩子不停就醫。
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曾有一項研究,訪問302名住進香港威爾斯醫院病童的家長,發現53%的病童住院前曾向其他醫師求診,且不止一位,有人曾在一週內找了5個醫師,主因就是孩子仍持續發燒。此舉形成醫療浪費,也可能讓病童吃了過多不必要的藥。
1980年代美國就有醫師提出民眾有發燒恐懼症(fever phobia),20年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研究顯示仍舊有此現象。其實大部分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約一週可康復,不用太憂慮。
除非病毒攻擊腦部 高燒不會燒壞腦袋
父母也常擔心,若不用退燒藥,這樣燒下去,不會燒壞腦子嗎?一般41℃以下的發燒不會對病人腦部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傷害,除非是腦炎、腦膜炎等直接影響腦部的疾病(例如日本腦炎)。而且,腦炎或腦膜炎並非高燒所導致,而是感染了會攻擊腦部的病毒,與發燒無關,通常會伴隨意識不清、昏睡叫不醒、胡言亂語、頭痛劇烈等症狀。
有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提升免疫反應
之所以建議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不用急著退燒,是因發燒本身也不全然都不好。研究顯示細菌、病毒在高溫中較不易複製;適度發燒可提升人體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指出,退燒藥可能會壓抑免疫反應,反而減緩呼吸道病毒被清除的速度。在動物實驗中,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
需要退燒的情況
不過,發燒時心跳會加快,呼吸也會比較急促,對心臟的負擔較大,所以某些情況建議要退燒,包括:老人家、有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貧血(因心臟負擔比較大心跳比較快)、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有癲癇或熱痙攣者、孕婦等族群,若體溫超過38℃以上時可以適時退燒。
6個月到6歲的小朋友,有些會因發燒引起熱痙攣,發生比例約5%?10%,所以如果燒得太厲害也可以適時退燒。
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需退燒時可依醫師指示使用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或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NSAID)類的退燒藥,使用時必須注意標示並避免過量。
用冰枕或退熱貼等物理性退燒,無法矯正發炎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
體溫過高與發燒 的異同
|
體溫過高(hyperthermia)
|
發燒 (fever)
|
中心體溫
|
38OC以上
|
38OC以上
|
體溫定位點
|
正常
|
上升
|
原因
|
天熱又穿太多、運動、中暑、散熱不佳等
|
感染發炎、風濕免疫性疾病、腫瘤等
|
是否需退燒
|
需立即退燒
|
視病況及個人體質及是否有某些疾病史而定
|
退燒方式
|
物理退燒
|
藥物退燒
|
健康Q&A
Q、發燒已經一段時間了卻找不到原因,怎麼回事?
A、如果發燒超過3週,且看醫師都查不出原因,稱為「不明熱」,這種情形需要花更多時間甚至住院才能找出原因。不明熱有幾個可能性,如細菌性感染、心內膜炎或肝膿瘍、風濕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等。一般要從抽血檢驗開始,輔以各種影像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