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37期

出刊日:2016-07-15

返回上一層

除了胖, 第2型糖尿病也跟發炎有關!

撰稿╱曾宇婷(好心肝門診中心主治醫師)
 
第2型糖尿病是一種病因複雜及多樣化的疾病,不過它的核心病生理機轉仍是「胰島素阻抗」以及「相對性胰島素分泌不足」,所導致血糖的代謝異常。絕大多數病人是體重過重或肥胖,先發生胰島素阻抗,之後胰島細胞因過度代償而衰竭,便開始出現胰島素缺乏。
 

第2型糖尿病與發炎反應有關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第2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與體內異常的發炎反應有關,證據在於發現到血液循環中有較多量的發炎相關因子,包括細胞激素(Interleukin-1, Interleukin-6)、趨化因子(chemokine)、C-反應蛋白等急性發炎物質。至於為什麼發炎反應會被誘發呢?目前主要的推論是因為體內過多的葡萄糖及游離脂肪酸造成胰島細胞、脂肪細胞毒性並產生氧化壓力,導致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系統活化,因而產生發炎物質;此外,當脂肪細胞儲存過多的脂肪而過度膨脹時,會造成細胞缺氧引起發炎反應,長久下來便使得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和胰島素分泌減少,由此可知,「營養過剩」會誘發體內自體發炎(autoinflammatory)反應,進而導致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
 
13-274-1
 

腹部及內臟脂肪堆積更容易導致糖尿病

「肥胖」雖然是大家所熟知引發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但是研究發現,亞洲人比起白種人,在較低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下就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甚至有些糖尿病患的BMI值還不到肥胖程度。造成此種族的差異,除了一些環境、飲食文化因素外,可能是因為脂肪較容易堆積在腹部及內臟,這些區域的脂肪更容易引起胰島素阻抗,導致糖尿病發生。
 
此外,日前更有國內學者發現,在未達到肥胖程度之第2型糖尿病族群,體內的免疫T細胞異常活化並產生過多的發炎因子Interleukin-6,也印證了第2型糖尿病確實是一種發炎性的疾病,甚至在BMI值和腰圍正常的人也可能發生。
 
未來對於糖尿病的治療上可能可以從更源頭的抗發炎反應來著手,雖然有達到初步控制血糖的效果,不過這些藥物目前都仍然在研究中。而我們現在能做的依然是避免高糖份、高油脂食物的攝取,多運動,維持健康標準的體重及腹圍,自然能減少發生糖尿病的風險。
 

胰島素 讓血中葡萄糖被人體利用的關鍵

胰島素是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所分泌的一種胜?荷爾蒙。人體血液中的葡萄糖需在胰島素的幫助下才能進入細胞,被人體利用。如果人體細胞膜上的胰島素接受器數量變少或功能變差,導致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過程受阻,即是產生胰島素阻抗。
 

BMI怎麼計算?

 BMI= 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
 國民健康署定義:【過重】24≦BMI<27;【肥胖】BMI≧27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過重】25≦BMI<30;【肥胖】BMI≧30
 世界衛生組織 亞洲族群定義:【過重】23≦BMI<27.5;【肥胖】BMI≧27.5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