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診斷標準更新 這樣看更精準|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國外對於阿茲海默症則持續發展更精準的診斷工具。2024年6月《阿茲海默暨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公布了阿茲海默症的診斷與分期標準更新版,與過去相較,更注重阿茲海默症的生物特徵,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讓阿茲海默症治療更個人化。更新版的重點如下:
1
阿茲海默症應從生物學上的特徵來診斷,而不是基於臨床的症狀。也就是說,醫師需在病人大腦的影像學檢查中,看到乙型類澱粉蛋白在細胞外形成的斑塊(senile plaque),與tau蛋白在細胞內形成纖維糾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或者檢查腦脊髓液與血清中特定的標記如Aβ42,才能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由於抽取腦脊髓液的檢查需要住院,目前有許多公司在發展抽血檢驗取代脊髓液檢查。
2
此疾病是連續演變的,在病人尚無症狀時就已出現相關的大腦變化,經過了10~20年最終導致臨床症狀的出現。目前已有針對阿茲海默症基本病理所研發的藥物,因此醫師及研究者對於阿茲海默症的診斷及分期需要有更一致的認識,新的分期也可準確描述病人目前疾病進展的程度。更新版的分期請見上表。
為何要調整診斷標準,與近幾年阿茲海默症新藥的上市與發展有關。這些新藥是針對特定的蛋白作用,以清除類澱粉的沉積,若未能精準診斷,即使施打了藥物也沒有用。
事實上,國內確實有許多阿茲海默症病人沒有經過明確診斷,通常只要排除其他疾病造成失智,且臨床失智症嚴重度評估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及簡易心智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達到開藥標準,醫師就可以開立阿茲海默症的藥物。不過,隨著國際上對於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朝向更精準的趨勢,與更多針對病因的藥物被開發出來,未來將有所轉變。
諮詢/楊智超(臺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神經內科特聘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