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期
出刊日:2021-04-15
返回上一層減少不必要的切片 揪出攝護腺癌有新利器!
要診斷攝護腺癌,需經由切片病理檢查,不過因為傳統經直腸超音波常無法看到攝護腺腫瘤病灶,經由超音波引導切片不見得能切得到病灶,所以有時需要切片好幾次。近幾年已可藉由多參數磁振造影檢查增加切片前的診斷率,最近國外還研發出一種新的微型超音波,有助未來的攝護腺癌診斷。
諮詢∕黃國皓(臺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泌尿科教授)
撰稿∕張雅雯
70歲的吳先生抽血檢查時發現PSA數值偏高,泌尿科醫師告知要切片才能診斷是否罹患攝護腺癌,第一次隨機切片後未發現異常,醫師建議他先追蹤,但4年來陸續檢驗PSA還是偏高,吳先生又做了幾次切片,過程疼痛難耐,但還是無法確認罹癌臨床上類似吳先生的情況並不少見。國外研究發現,一種新的影像檢查工具「微型超音波」(micro-ultrasound)有潛力作為輔助診斷工具,可讓切片更精準。
攝護腺癌屬於進展緩慢的癌症,許多罹患攝護腺癌的男性終其一生並非死於攝護腺癌,然而還是有部分病人罹患的是較惡性、高風險的攝護腺癌,會發生癌細胞轉移,仍可能致命。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5位,診斷時年齡中位數為72歲。而2019年十大癌症死因排行中,攝護腺癌高居第6名,仍是不可小覷的威脅。
PSA數值異常不代表有攝護腺癌 切片是標準檢查
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最常見的抽血指標就是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一般而言,PSA數值異常就需要懷疑攝護腺癌,但不代表就是罹癌。因為包括年齡、攝護腺肥大、發炎、做過泌尿道醫療處置甚至進行過指診,這些因素都可能讓PSA升高。
除了檢測PSA數值,醫師也會進行指診,若摸到疑似腫塊,再安排切片檢查。不過,因腫瘤的大小及位置,指診時未必摸得到明顯的硬塊。此外,如果病人曾經做過攝護腺切片或手術,導致攝護腺某些位置偏硬,加上醫師個別經驗值不同,指診也不見得可以找出病灶。對於指診或PSA異常偏高的病人,為了追查究竟是否有攝護腺癌,病人常接受不只一次的切片。
切片一次12針 有出血、感染風險
切片是用一根直徑約2毫米的穿刺針,經由直腸超音波導引進入,抓取一些攝護腺組織送驗。超音波探頭能貼著直腸壁和筋膜層掃描攝護腺,可以測量攝護腺的大小,但常無法看到早期的攝護腺腫瘤,除非已經嚴重到侵犯到攝護腺外。
為了盡量不漏掉病灶,醫師通常是把攝護腺分為4區塊、各選取3個不同位置下去切片,盡可能在上下左右平均取出檢體。也就是每次切片會隨機切12針,每針抓取約15~20毫米長、直徑1毫米的組織來化驗。
由於超音波引導無法知道癌細胞確切的位置,上述做法還是有可能遺漏掉癌細胞;如果後續追蹤發現患者的PSA數值仍持續升高,可能就必須反覆做切片。由於切片本身是侵入性的醫療行為,會有出血、感染等風險,雖然會搭配局部麻醉,但病患多少還是會感到不適,因此醫界一直盼望尋求更有效的攝護腺癌檢驗指標或影像檢查,進行更有效率的切片檢查。
「多參數磁振造影」投射到超音波 增加切片準確度
如何在切片前得到更多訊息,避免盲切,直到多參數磁振造影(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出現才大幅改善。這也是一種磁振造影檢查,只是加入多種參數,透過「前列腺成像–報告和數據系統」(rostate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來預測攝護腺內腫瘤的位置以提高致命性攝護腺癌的偵測率。相較於只用超音波,多參數磁振造影更有機會看得到小的攝護腺癌病灶,還能預測惡性程度。
PI-RADS報告等級分為1至5,等級愈高,罹患攝護腺癌機會愈高,等級4和等級5一定要進行切片。但是做MRI也有缺點,要打顯影劑,費用昂貴(自費約需15000元)且檢查費時。
目前也發展出的方式是把MRI影像投射到超音波機器上,再用超音波來引導切片,稱為融合切片(MRI fusion biopsy)。相較於單用超音波,透過這種融合切片方式較能精準對高度可疑病灶施行切片,但臨床上對於第一次切片者,還是會做基本的12針切片,再針對影像中的疑似病灶處補3~5針,達到精準切片的目標。
雖然mpMRI已經是現階段攝護腺切片前最精準的影像判斷工具,但成本較昂貴,且有些裝設心臟節律器、腎功能不全者或有幽閉恐懼症患者,可能無法做MRI,加上將MRI影像投射到超音波進行融合切片,等於是分段進行檢查與切片,費工費時。如果有檢查可以達到mpMRI的影像精確度,又能保有超音波即時影像(real-time)的特點,看到病灶就能馬上切片,臨床應用上更為方便。
微型超音波 國外研究指敏感性與特異性似mpMRI
國外近期討論一種微型超音波(micro-ultrasound),相較於標準的超音波頻率為7.5 MHz,微型超音波提高為29 MHz。這個超音波頻率的特點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可以看到表淺的部位,像是透過直腸壁看攝護腺,但用在其他部位就不見得適合。
2021年初《加拿大泌尿外科協會雜誌》(anadi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Journal)上刊登了一篇論文,由Sunnybrook健康科學中心泌尿外科主任、多倫多大學外科教授Laurence Klotz博士領導的一項研究,將來自7個國家、11個地點,共1040名男性的攝護腺影像,進行微型超音波與mpMRI的比較研究,初步認為微型超音波對有臨床意義的攝護腺癌,在敏感性與特異性上與mpMRI相似,有機會取代它,成為成本更低、更方便的檢查工具,因為無須打顯影劑,也可以直接在診所進行,但仍需要進一步的大規模研究來驗證。
此一技術若被證實可行,可以預期,當醫師懷疑病人有攝護腺癌,可安排微型超音波檢查,再視檢查結果安排精準的切片,減少病人必須經歷多次侵入性切片的痛苦,也增加早期發現攝護腺癌的機會。
磁振造影及正子攝影可看有無轉移
一旦確認有攝護腺癌,通常還會做兩種檢查:一是以MRI檢查腹腔,確定癌細胞有無侵犯到攝護腺外及儲精囊,還有是否有淋巴的轉移。另一個是做傳統骨骼掃描(bone scan),看癌細胞有無轉移到骨頭。
如果患者PSA指數很高或有症狀,但上述兩個檢查都看不出癌細胞轉移到淋巴或骨頭,然而又有高度懷疑,這時還會考慮做正子攝影,除了18F 或11C Choline PET檢查外,最近也發展出PSMA(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攝護腺特異性細胞膜抗原)正子攝影。PSMA結合Ga68標記成特殊顯影劑藥物,只有攝護腺轉移的病灶才會發亮,彌補MRI或骨頭掃描可能漏失之處,其敏感性及特異性都較傳統骨骼掃描提高許多,然而費用相對較高,且需要自費。
►圖說 微型超音波有潛力用於診斷攝護腺癌。圖片來源https://www.exactimaging.com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疫苗飛躍式進展 疫情終結現曙光
- 新聞 NEWS一下 / 蕭彤雯、洪一中切除肺結節 慶幸低劑量電腦斷層早期發現
- 新聞 NEWS一下 / 利用心臟死後捐贈之肺臟 臺大醫院完成首例雙側肺臟移植
- 封面專題 / 新冠疫苗上市!我該施打嗎? 疫苗疑問全解答
- 減重針,減肥新選擇? 健康減重仍是甩油不二法門!
- 移動式CT及MRI漸成趨勢! 可救治更多病人 帶動醫療發展
- 腎臟有水泡,要緊嗎?
- 皮膚出現白色斑點,怎麼回事?
- 鎖骨骨折!要開刀嗎?
- 最惡性的腦瘤——神經膠質母細胞瘤 存活期已有進步
- 擺脫漏尿的尷尬! 女性尿失禁 多重治療「止漏」
- 小酌怡情,但如何避免酒精成癮?
- 萊豬恐慌?安心吃豬肉關鍵解答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神經免疫疾病治療的新進展
- 三酸甘油酯會傷「心」! 糖尿病人如何妥善控制血脂異常?
- 透視青光眼 / 談青光眼患者的飲食
- 活動訊息 / 好心肝門診中心擴充樓層及診間 籲請各界熱烈愛心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