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期
出刊日:2022-04-15
返回上一層遠離偏頭痛 如何用藥?日常生活要注意什麼?
頭痛有許多類別,其中偏頭痛很常見且較為嚴重,常常痛到令人受不了需要就醫,究竟如何才能擺脫偏頭痛?
諮詢╱王署君(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兼醫學院副院長暨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撰稿╱林貞岑
小芬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傍晚時分,她的偏頭痛又犯了。像設定好的鬧鈴響起,右側太陽穴一陣陣抽痛,對噪音與光線很難忍受,嚴重時還會噁心甚至嘔吐。就診後發現,原來她從高中就有偏頭痛,但是近來偏頭痛發作頻繁,特別是下班後要接送女兒的行程太過緊湊,造成壓力引發。女兒課後的才藝班排得密密麻麻,只要下班時間或是女兒學校下課時間延遲,就會耽誤到接下來的課程,小芬時常得繃緊神經,因此誘發偏頭痛發作。
頭痛是相當普遍的症狀,經常說來就來。根據統計,約有95%的人都曾經歷過頭痛。
當頭痛一發生,有些人會擔心是不是腦血管出問題或者長腦瘤,其實絕大多數人的頭痛都不是這些嚴重情況所導致,不用過於擔憂;除非平時都沒有頭痛,突然發生不明原因的劇烈頭痛,就要特別小心,需要就醫排除是否腦血管瘤破裂或中風、腦瘤等嚴重狀況。
偏頭痛最常見 注意4大特徵
頭痛類別很多,其中偏頭痛很常見且較為嚴重,常常痛到令人受不了,所以就診的第一名頭痛就是它,且女性多於男性(3:1),門診患者比緊縮型頭痛(又稱緊張性頭痛)來得普遍。事實上,緊縮型頭痛通常是痛兩側、太陽穴緊緊脹脹的,而不是抽痛;多半輕度疼痛、痛時不會噁心、嘔吐、怕光、怕吵,且休息一下就會過去,不見得需要用藥,所以反而比較不用擔心。
專業的頭痛門診,通常會先請病人做詳細的頭痛問卷,再由醫師問診、評估、檢查後,甚至請病人寫一個月的紙本或是電子頭痛日誌,再正確判斷是哪一種頭痛,據此治療。
在台灣,每10人有1人出現偏頭痛問題,據估計200萬人有偏頭痛的困擾。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以為單側頭痛才叫偏頭痛,但並非絕對如此,雖然有6成的偏頭痛患者會痛在單邊,但卻不是偏頭痛診斷的必要條件。當頭痛出現以下4種特徵時,反而更可能是偏頭痛。
1 是不是嚴重到需要休息或吃藥?
2 會不會有一脹一縮的抽痛?
3 痛的時候會不會不想動?
4 是不是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
而以下3個特徵只要出現2個以上,就能簡易判定為偏頭痛。
1 頭痛時是不是要休息或吃藥?
2 頭痛時會不會覺得光線很刺眼、怕光?
3 頭痛時會不會覺得噁心?
偏頭痛患者多半有敏感體質
偏頭痛常發生在敏感度高、感受較敏銳的人身上,他們對用藥、飲食很敏感,藥物副作用也特別多。又如門診觀察發現,偏頭痛患者打完新冠疫苗後,也常抱怨偏頭痛加劇,因為對偏頭痛這類敏感體質的人來說,免疫與發炎機制催化了敏感反應,頭痛會變得更厲害。
偏頭痛引發因子
很多女性的頭痛常與月經週期有關,多半也是偏頭痛。這是因為體內荷爾蒙,特別是雌激素的波動引發偏頭痛,所以很多女性朋友以為頭痛與月子沒做好,或者坐月子洗頭有關,實際並非如此,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自責。
像有些女性在懷孕及哺乳期間,偏頭痛反而不藥而癒,那也是因為荷爾蒙波動大大降低。生完小孩偏頭痛又犯了,則是因為生產完女性荷爾蒙又開始波動,所以頭痛又重返。而且,前面懷孕期間歷經了7、8個月時間沒有頭痛,所以偏頭痛一旦再度降臨,很多患者就會覺得頭痛「特別痛」。
偏頭痛的患者不喜歡變動,變動會帶來壓力,成為發作的因子。除了月經來,像天氣變化、情緒波動、睡眠不足、壓力大等,甚至換工作、過年要與親戚聚會也會讓偏頭痛加劇,所以有偏頭痛宿疾的人多半喜歡穩定,不喜歡變動。
還有一種情況是壓力消失、過度放鬆就開始頭痛,譬如「假日頭痛」就是形容有些人平時上班還好,週末假日在家時頭痛反而變得嚴重,甚至持續到禮拜一上班日。
如何正確使用止痛藥?
當頭痛來襲時,把握以下「22」原則,使用止痛藥更安心:
2小時可緩解頭痛並且活動自如、一週服藥不超過2天。
首先是要找到對你有效的止痛藥。坊間有許多止痛藥品牌,最重要的是挑一種可以在2小時之內到達完全不痛或是輕痛,讓你可以如常活動。任何一個患者都有免於疼痛的權利,不要被頭痛困住你的人生。
再來是1週吃止痛藥不要超過2天,1個月不要超過8天,如果超過了表示頻率太高,有些人還會變成「藥物過度使用頭痛」,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幫忙,特別是神經內科或是頭痛專業醫師,並考慮採取預防性用藥,以免接連不斷的頭痛影響生活。
另外,要依照個人身體狀況,選擇合適止痛藥種類,像乙醯胺酚類(如普拿疼)藥物對肝功能影響較大,肝功能不好的人就要避免;阿斯匹靈、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則較易影響胃及腎功能,腎功能較差的要謹慎使用。不管使用哪一種止痛藥,若經常使用,建議定期檢測肝、腎功能,以防萬一。
至於每日服用止痛藥劑量,在台灣,乙醯胺酚類藥物一天不能超過8顆(4000mg),美國認為太多藥物摻有乙醯胺酚,因此限定更嚴格,每日不能超過3200mg,避免藥物過量風險。
頻繁發作者 可採預防性用藥
偏頭痛不易根治,儘管發作後吃止痛藥大多可緩解,但有些人吃止痛藥效果不好,或是發作頻率太高、不可預測的發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外出活動,此時就建議使用預防性用藥,可以減少偏頭痛的發生頻率,避免生活受到頭痛干擾。
一個月痛超過8天以上的人,宜考慮預防性用藥。目前醫師常開立的預防性用藥有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抗憂鬱症等藥物,這些藥物雖然主要適應症是其他疾病,但用於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也頗具效果,並非醫師「開錯藥」,而是藉助這些藥物的神經調節作用。但通常需服用3∼4星期後,頭痛才會開始緩解,持續使用半年,頭痛減輕後,可慢慢調整藥物劑量。
單株抗體生物製劑 偏頭痛新預防性用藥
目前最新針對偏頭痛的預防性用藥,是作用在三叉神經節或是神經末梢的「降鈣素基因相關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過去研究發現,偏頭痛的原因與血管和三叉神經系統的活化現象有關,包含了一些發炎、神經胜肽的改變,還有一些血清素的傳導,甚至包含一些巨大細胞的發炎反應。
人體全身都有CGRP這種胜肽,CGRP具有很強的血管擴張作用,30年前就有研究顯示,偏頭痛發生後,從病人外頸靜脈抽血檢驗血中CGRP,發現濃度會上升,治療後會下降。因此,有人開始研究,如果使CGRP濃度下降,是否可治療偏頭痛?
後來有藥廠發明小分子藥物,為CGRP受體的抑制劑,減少CGRP神經胜肽的傳導,發現確實可治療偏頭痛。然而,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若是每天服用此藥物,可能會造成肝衰竭副作用,研究開發一度全面終止。
直到新一代藥物CGRP單株抗體問世,它屬於生物製劑,會結合血液中的CGRP並清除掉或是單株抗體直接作用在CGRP受體造成抑制,臨床試驗非常成功。這類藥物作用很快,通常一週後就有感覺,副作用非常小,也不會造成肝功能異常,2018年在美國上市,2021年台灣健保也有條件通過給付恩疼停(Emgality),成為台灣第一個慢性偏頭痛單株抗體預防用藥。
CGRP改變了傳統對偏頭痛的看法:除了大腦外,三叉神經功能,特別是三叉神經節或腦膜上的受器,對偏頭痛的發生也很重要。
CGRP單株抗體是皮下注射藥物,打一針藥效能維持1∼3個月,雖然不是百分百不痛,但可大大減少偏頭痛發作。此藥價格昂貴,一針約莫一萬元,目前健保署規定的給付條件是至少3個月每個月頭痛15天以上的慢性偏頭痛患者,而且對於偏頭痛預防用藥無效的患者。目前沒有太多副作用,但因為藥物上市時間不長,未來仍需要更多長期使用觀察。
偏頭痛其他治療方式
除了上述藥物,用來撫平臉部細紋的肉毒桿菌素,也能用來治療慢性偏頭痛,健保也有條件給付(每月頭痛15天以上,連續痛上3個月,其他預防藥物無效時)。
非藥物的治療則有神經調節電刺激(刺激手臂、前額或耳朵),磁刺激、迷走神經的刺激。國外目前最新的磁刺激儀器是做成巴掌大小的盒子,可以放在包包裡隨身攜帶,發生預兆偏頭痛時,就把磁刺激器貼在後腦勺,讓磁刺激「波」一下來緩解,價格較昂貴,目前尚未引進台灣。
日常生活如何避免偏頭痛? 做好這「2」件事
日常生活如何遠離偏頭痛?在飲食上,紅酒及起司被認為是比較容易引起偏頭痛的飲食。但飲食方面個體差異大,所以如果知道哪些食物幾乎每次都會引起偏頭痛再避開,對於其他食物不必特意不吃或迴避,因為影響偏頭痛的因素實在太多。重點在做好這2件事:1保持生活規律。2持之以恆運動。
許多人抱怨頭痛無法運動,因為頭痛時運動會更痛。這點沒有錯,但其實平常規則運動反而能降低偏頭痛發作,真正原因不明,卻是醫師都推薦的頭痛處方。建議一個禮拜至少3天,每次至少15∼30分鐘以上,達到有點喘還可以說話但不能唱歌的程度就好,尤其推薦快走及慢跑,但要循序漸進,不要造成運動傷害。
有些人平時不愛動,週末就約朋友「尬」籃球、騎車或跑馬拉松,這種「週末運動員」很容易因為刺激過強,反而引起偏頭痛,最好平時就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頭痛專家 王署君教授真心話
►王署君醫師本身也是偏頭痛患者,對病人的困擾感同身受。
我自己也有偏頭痛,且發作前會有預兆,頭痛發作前5∼20分鐘,會在視野的一側看到閃光或亮點。發作次數不多,但偶而在看診中發生,剛開始會有一側視野被預兆擋到而看不清楚,我會自行移動身體或是調整位置,以便清楚看見電腦螢幕,不影響看診開藥。因為我的發作並不頻繁,所以偏頭痛發生當下,我會立刻吃止痛藥,減少頭痛的影響。我並不害怕偏頭痛發生,因為我知道後來會發生什麼事,也知道如何治療,所以我也很希望每個患者能夠清楚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頭痛,別被頭痛打敗。事實上因為有了偏頭痛經驗,我反而更能理解患者的狀況,感同身受,提出適合每位頭痛患者的建議。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增肌減脂正當紅, 您跟上了嗎?
- 新聞NEWS一下 / 演藝圈名導心肌梗塞 了解7大危險因子及早預防
- 新聞NEWS一下 / 藝人腦出血手術後穩定 中風後半年內是重要復健時機
- 增肌減脂大作戰!
- 台灣一年個案數超過一萬五千多人! 頭頸癌,如何預防及治療?
- 要開刀了! 該做哪些準備減少出血風險?
- 器官移植大突破! 全球首例豬腎、豬心移植人體實驗初步成功
- 男人大敵—攝護腺癌的診斷與治療
- 可體松,體內的「電量」來源! 過多或缺少會怎樣?
- 防氣喘發作需妥善用藥 生物製劑可控制嚴重型氣喘
- 換人工關節 該做哪些評估?材質怎麼選?
- 有糖尿病該怎麼吃?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頭痛不只醫頭!
- 粘醫師消脂保肝專欄 / 漫步養生 快步消脂
- 內分泌知識小棧 / 糖尿病友不只顧血糖, 還要防範高血壓!
- 王清泓醫師專欄 / 青光眼相關常見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