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好健康72期

出刊日:2025-04-15

返回上一層

高血脂年輕化! 30世代近2成血脂超標 新藥助攻 守護心血管健康

高血脂過去被認為是中老年人的慢性疾病,但隨著飲食與生活型態改變,台灣30~40歲的年輕人有將近5分之1血脂超標,不容忽視。除了改善生活習慣,藥物治療也扮演關鍵角色,近年新型降血脂藥物相繼問世,為高風險族群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諮詢╱蘇大成(臺大醫學院內科兼任教授、臺大醫院內科部特聘兼任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教授、童綜合醫院創新副院長)
撰稿╱黃筱珮
 
38歲的Jacky是一名工程師,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工作超過 12 小時,加上三餐外食、不愛運動,身材逐漸走樣成「中厚」體態,年紀輕輕已是「三高」一族。某天工作時突然胸口劇痛、昏倒,被緊急送醫,醫師經由心導管檢查發現他的三條冠狀動脈嚴重阻塞,立即安排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才搶回一命。
 
高血脂已成為國人常見的慢性病,過去多認為是中老年人的問題,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年輕族群的高血脂問題也日益嚴重。根據2019~2023年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調查》,30~39歲的年輕人中,高血壓盛行率9.7%、高血糖(糖尿病)2.5%、高血脂高達18.7%。高血脂症年輕化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顯示心血管健康問題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警訊,為促進早期預防,衛福部2025年將成人免費健檢年齡從40歲下修至30歲。原本40至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免費健康檢查;2025年起新增30至39歲民眾每5年可接受一次免費健康檢查,健檢項目包括:健康行為調查、身體檢查、抽血、尿液檢查、衛教諮詢(包括慢性病風險評估)等,可有效針對國人常見6項問題(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肝功能及身體質量指數)及早介入。而近年來與高血脂有關的新藥也陸續開發問世,為高風險族群甚至是治療有瓶頸的高血脂病人提供更多元的治療選擇。
 
什麼是高血脂症?
 
當血液中的總膽固醇(TC)、低密度膽固醇(LDL-C)或三酸甘油酯(TG)其中一樣數值過高時,就稱為高血脂症。膽固醇雖是細胞膜的重要成分,並參與性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維生素D及膽酸的合成,也是神經細胞傳遞訊息的重要物質,但過量累積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
 
膽固醇分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有助於清除血管壁上的膽固醇,而低密度膽固醇則容易堆積在血管壁上,導致發炎與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三酸甘油酯是身體的能量來源,但當攝取過多脂肪、精緻澱粉或酒精時,三酸甘油酯會升高,導致脂肪肝或急性胰臟炎。
 
高血脂症是「無聲殺手」,初期無明顯症狀,但長期控制不佳會導致膽固醇在血管內堆積,造成動脈硬化、血管狹窄、血栓形成,最終可能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如果高血脂與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並存,心血管疾病風險更會大幅上升。
 
 
年輕族群吃多動少、睡眠不足 
當心高血脂纏身
 
年輕族群的高血脂症愈來愈普遍,主要與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網路時代來臨,許多人長時間滑手機、久坐不動,運動量明顯不足,並偏好於工作與休閒時搭配零食,攝取重鹹、高油、高糖、高脂食品,如手搖飲、甜點、炸物等,導致熱量攝取超標,進而引發肥胖與血脂異常問題。
 
當身體攝取過多熱量時,肝臟的膽固醇合成增加,三酸甘油酯也會上升。其中,果糖的影響特別值得關注,因為它的甜度比一般糖還高1.7倍,且價格便宜,被廣泛添加於飲料、甜點(包括餅乾及蛋糕等)及加工食品中。果糖的代謝與酒精類似,大量進入肝臟時會轉化成「乙醯輔?A(acetyl-CoA)」,進一步生成三酸甘油酯以及合成膽固醇,囤積於肝臟造成脂肪肝,或進入血液提升三酸甘油酯,甚至增加膽固醇濃度,增加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缺乏運動也值得擔憂,久坐使基礎代謝率下降,脂肪燃燒能力變差,易形成「中廣型身材」,加上戶外活動時間少,日照不足導致缺乏維生素D,使血脂代謝效率差,血脂與膽固醇也會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而長時間睡眠不足與作息不規律,更是高血脂的隱形推手。人體的膽固醇代謝主要在夜間進行,若長期熬夜或睡眠不足,會導致膽固醇合成增加、代謝變慢,而且熬夜時肚子容易餓,可能因此額外攝取很多熱量。研究發現只要夜間睡眠時醒來2次以上的睡眠干擾,就會使可體松(cortisol)與胰島素調控失衡,血脂、膽固醇代謝變慢,導致血脂、血糖、血壓全面上升。建議晚上避免喝太多水,以溫補食材取代涼性食物,有助於減少夜間起床次數,提升睡眠品質。
 
 
名詞解釋
●總膽固醇(TC):指體內總膽固醇的含量,這項數值可提供整體膽固醇的概況,但無法單獨作為判斷心血管風險的標準,還需綜合HDL-C與LDL-C的比例評估健康狀況。
●低密度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當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時,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提高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高密度膽固醇(HDL-C):俗稱「好膽固醇」,具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能協助血管中多餘的膽固醇運回肝臟代謝,降低動脈硬化的風險。數值較高通常代表較好的心血管健康狀況。然而最近的研究指出,高密度膽固醇的成分及功能才是重點,如何透過飲食生活習慣來改善高密度膽固醇,才能減少動脈硬化之風險。
●三酸甘油酯(TG):與澱粉、糖分、油脂、酒精攝取過多有直接相關的血脂肪數值,亦為心臟血管硬化、脂肪肝的危險指標。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早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不過臨床上有一群人即使嚴格控制飲食、保持良好生活作息並規律運動,膽固醇數值仍異常偏高,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這些病人總膽固醇可能高於260~280 mg/dL、LDL-C高於190 mg/dL,甚至超過500 mg/dL,通常與基因遺傳有關。
 
在高血脂症中,基因調控扮演關鍵角色。研究發現,高血脂成因中,約20%~30%與飲食及生活習慣相關,而高達70%~80%來自基因影響。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由於基因缺陷,肝臟無法有效清除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加速動脈粥狀硬化,使得患者在年輕時即面臨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未接受治療的患者,其發生提早心血管疾病(premature CHD)風險可達一般人的10~20倍以上。
 
台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盛行率約為200分之1,跟國外的200~300分之1相近,可能與台灣屬於移民社會形成之「奠基者效應(founder effect)」有關,增加特定基因突變在族群內遺傳的機率。
 
因此,當發現膽固醇數值異常偏高時,應考慮進行一等親的基因篩檢(cascade screening),以確認是否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遺傳風險,及早介入治療。儘管無法根治,但可以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與藥物治療,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
 
 
 
LDL要降到多少?
依據風險高低採取血脂管理策略
 
管理血脂,不能等到出現心血管疾病才開始行動。因此,「2022年台灣高血脂治療指引」強調初級預防的重要性:尚未罹患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族群,建議根據個人危險因子評估低密度膽固醇控制目標,如下表。
 
 
依據該治療指引,若一名30歲年輕人無任何危險因子,但低密度膽固醇為170 mg/dL,屬於低風險族群,可透過飲食與運動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至160 mg/dL以下,若3個月後未達標,再考慮藥物治療。
 
此外,2024年台灣心臟學會補充指引內容,當以下數值異常時,代表是「風險增強因子(risk-enhancing factors)」,需考慮進一步治療,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三酸甘油酯(TG)≧ 175 mg/dL
● 脂蛋白a(Lp(a))≧ 50 mg/dL
● 載脂蛋白 B(ApoB)≧130 mg/dL
● non-HDL-C 介於190~219 mg/dL
註:Non-HDL-C是總膽固醇的濃度減掉高密度膽固醇的濃度,亦即高密度膽固醇以外的膽固醇,是相對於總膽固醇也很重要的血脂治療目標。
 
其中最需要重視的是三酸甘油酯的數值。若單純低密度膽固醇數值高,研究顯示對於動脈硬化的影響相對不強;但三酸甘油酯高,高密度膽固醇就會低,兩者就像是蹺蹺板的關係。另外,有一種混合型的高血脂症(mixed hyperlipidemia),即三酸甘油酯高、低密度膽固醇也高,在心肌梗塞的病患中有9分之1屬於混合型高血脂症,是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因此,三酸甘油酯的數值只要超過175 mg/dL以上,就需要考慮進一步治療。
 
降血脂藥物多元 PCSK9抑制劑效果佳
 
目前臨床最常開立的處方藥仍是史他汀(statin)類藥物,透過抑制肝細胞合成膽固醇,進而降低膽固醇含量;另一些過去很常用的藥物包括膽酸結合樹脂類的藥物如cholestyramine,菸鹼酸如acipimox,現在相對少用。而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如ezetimibe,則常使用於與statin共用的降膽固醇合併療法,對於嚴重低密度膽固醇升高病人有非常好的效果。整體而言,上述的口服降血脂藥物可降低約10~50%低密度膽固醇,通常會依據病患情況,舉例來說有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時,會採取多種藥物合併治療,例如statin類藥物可降40~50%,再合併 ezetimibe,降幅可提高至60~70%,可以有效的控制血脂。
 
然而還是有少數的病患血脂很難達標,主因仍是在飲食、生活習慣沒有好好調整。臨床常常見到這些病人,初期嚴格限制了一段時間後,又再慢慢回到原有的飲食習慣,依然攝取高油高糖食物,且缺乏運動或作息不規律,治療效果恐怕難以達標;另外則是服藥的順從性差,吃了藥覺得有所改善就自行停藥或少吃藥,血脂當然就降不下來。
 
不過近年降血脂藥有許多新突破,例如PCSK9抑制劑,每2~4周注射1次,當使用標準的高劑量的statin加上ezetimibe後仍無法達標時,仍然可以額外降低低密度膽固醇濃度50~60%。膽固醇的代謝,基本上是由位於肝細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 receptor, LDLR),與低密度脂蛋白結合後從血液中清除低密度膽固醇。PCSK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是一種由肝臟細胞分泌的蛋白質,其主要功能是調控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數量。PCSK9蛋白會與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結合,導致低密度脂蛋白受體被分解,使肝臟無法有效清除血液中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因而升高。而使用了PCSK9抑制劑,減少PCSK9蛋白可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數量,使低密度膽固醇更有效被回收,進而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特別適用於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或高風險族群,例如當低密度膽固醇數值高達400以上,單靠口服藥物難以達標,此時可考慮併用PCSK9 抑制劑,效果持久;少部分病人服用statin無法適應,也可使用低劑量的statin再加上PCSK9抑制劑。健保則為有條件給付。常用藥物為evolocumab、alirocumab。
 
siRNA藥物上市 
注射一次藥效長達半年
 
近來inclisiran 也成為新興選項。Inclisiran為新式的siRNA(小分子干擾核糖核酸)藥物,並非直接與PCSK9結合,而是透過RNA干擾技術直接減少肝細胞內PCSK9蛋白的生成,使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數量增加,提升低密度膽固醇回收能力。此藥只需每6個月皮下注射一次,大幅提昇用藥的便利性,特別適用於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或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高風險族群。研究顯示其療效與PCSK9抑制劑相似,但給藥頻率更低更加便利,若長期觀察無明顯副作用且價格合理,可能成為重要的治療選擇。
 
雖然高血脂藥物愈來愈進步,但別忘了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上身的關鍵!
 
 

Q低密度膽固醇是否越低越好?

A並非如此。雖然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但低密度膽固醇也有其重要生理功能,負責運輸膽固醇至細胞以參與許多重要荷爾蒙合成、免疫調節與組織修復等,所以也不是愈低愈好,應根據個人心血管風險、是否有共病等因素來調整至適當範圍,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
 
Q吃蛋會影響膽固醇數值嗎?
A2015年美國農業部已指出,每天攝取雞蛋的數量與膽固醇數值並無直接關聯,每個人的膽固醇高低,基因因素就佔了7、8成,其餘才是飲食與其他因素。雞蛋富含優質蛋白質、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及其他重要營養素,蛋白也是維生素B2、B3和礦物質鉀、鎂、銅的豐富來源,而蛋黃則含有較多膽固醇及脂肪(所以提供的熱量較蛋白高)和必需脂肪酸,具有豐富的水溶性維生素B1、B2、B3、B6、B12、葉酸和膽素,也是脂溶性維生素A、D和E及卵磷脂的來源,一顆全蛋含有700mg的卵磷脂。雞蛋是人體重要的營養來源,因此每天1~2顆適量攝取對健康有益。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