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期
出刊日:2021-10-15
返回上一層疫苗打右手臂比較好?打完針到底要不要揉? 打針6大疑問Q&A
隨著新冠疫苗全面接種,民眾對打針的疑問也很多。接受注射前,一定要經過醫師的評估,若有任何擔心的事項及想法應與醫師充分溝通,一方面有助於醫師做出最適合的醫療處置建議,另一方面也讓自己能更安心。
諮詢/黃貴薰(臺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撰稿/張雅雯
1 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靜脈注射,有何不同?
A 有別於口服藥物,注射法是一種腸胃道外的給藥方式,指經由注射器將藥物注入血管或組織中,常用的注射法包括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皮下注射(Subcutaneous)、靜脈注射(Intravenous)等。
◎肌肉注射
顧名思義就是把針劑打入肌肉層。皮膚的結構由上而下依序是表皮、真皮、皮下組織,最下方才是肌肉層。肌肉層富含血管,有助於藥劑吸收,另外,肌肉的知覺神經也較少,能夠接受較大的注射劑量,比較不會有組織被撐開的痛感。
大部分的疫苗,如B型肝炎疫苗、五合一疫苗、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乃至於COVID-19疫苗,都是採肌肉注射。
打針時,醫護人員通常會將針頭以90度垂直打入皮膚內,直達肌肉處,藥劑量以少於3~5cc最常見。雖然肌肉層的血管分布比較豐富,可以幫忙吸收藥劑,但在注射時,並不希望打到血管裡面,所以醫護人員有時會執行一個「回抽」的動作,亦即針頭打入人體後先回抽,確定沒有回血(也就是沒有打到血管),再慢慢將藥劑推入。不過,根據針劑不同及醫護人員的習慣不同,反抽並非必要動作。
◎皮下注射、皮內注射
皮下注射的深度比較淺,針頭呈45~60度角打入皮下層,打在這個部位可讓藥品被均勻而緩慢的吸收,以維持較長的作用時間。最常見採用皮下注射的藥劑就是控制血糖的胰島素針劑。通常是打在腹部皮下。
也有部分疫苗採皮下接種,主要是活性減毒疫苗,如水痘疫苗、日本腦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混合疫苗。
還有一種皮內注射,打針的時候,針頭注射角度最多不能超過15度(幾乎與皮膚平行),將皮膚挑起注射;如:嬰幼兒之卡介苗接種即是採皮內注射,接種部位在左上臂/三角肌中點,一般建議接種時間為出生滿5~8 個月,至遲1 歲前完成。另外是做某些測試時(例如結核菌素試驗),會選在前臂中段內側部位,目前已較少使用。
◎靜脈注射
靜脈注射就是將藥劑直接打入血管,可讓藥物快速達到所希望的血中濃度,以及快速而強效的藥物反應,最常見的就是打點滴。有些住院病人需要頻繁的注射治療,就會在手臂上建立靜脈注射的管路,供較長時間的藥物滴注使用。依照血管注射位置不同,會留置不同粗細的軟針。某些病人如洗腎或是化療患者,需要更頻繁地藥物注射,甚至會考慮裝設動靜脈廔管、中央靜脈導管或是人工血管等管路。
2選擇注射部位有哪些考量?網路傳言說打左手臂太靠近心臟,打右手比較好?
手臂插腰會打到橈神經?
A 以肌肉注射來說,原則上就是選神經血管較少、肌肉較多之處。如果是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為臀部肌肉尚未發育完成,比較適合打在大腿前外側中段。兩歲以上若肌肉發育完成,就可以選擇手臂(上臂三角肌)或臀部。
至於成人的肌肉注射,常注射的部位也是手臂(上臂三角肌)、臀部、大腿前外側(股外側肌)中段。
如果是成人的疫苗接種,考慮到接種的方便性,多半以手臂優先,除非有些人十分瘦弱、手臂肌肉量真的不足,才考慮臀部或其他部位。住院臥床病人也可以選擇打在臀部。至於網路傳言說打左手臂太靠近心臟,建議打右手臂比較好,這種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
打手臂時,民眾採插腰姿勢或讓手臂自然下垂都不影響打針,有網路傳言指打針若採插腰的姿勢,會傷害橈神經;事實上橈神經並不在疫苗注射的上臂三角肌上,只要接種在正確部位,不管是手臂插腰或下垂,都不會讓橈神經受損。
3打完針到底要不要揉?原因?
A 針劑的種類眾多,且有不同的目的和作用,原則上大部分針劑注射後,是不需要去搓揉注射部位的;有些針打完後建議揉是為了加速讓藥劑吸收,但不是每種針劑都有這個必要。
◎疫苗接種:不需要揉
大部分的疫苗接種、幼兒的各類預防針,或是每年秋冬開打的流感疫苗、近期大家接種的COVID-19疫苗,大多是打在肌肉層,打完針後,只要用棉球、膠帶貼住注射部位,按壓止血即可,不需要去揉。預防針打入體內,其藥效會緩緩被身體吸收,誘導身體產生抗體,若過度搓揉可能會加速藥品吸收,反而會引發注射部位出現紅腫等不適反應。
◎皮下注射:不需要揉
打皮下的目的就是希望慢慢釋放藥劑,所以不需要揉。例如固定施打胰島素的患者,建議打完針後輕壓注射處即可,不要去揉,以免拉扯到血管反而容易皮下出血或瘀血。
◎打退燒藥、抗生素、止痛劑等:可輕揉注射處
輕揉注射部位的目的是希望促進藥物吸收,盡快發揮效果,例如希望病人盡快退燒、止痛,所以注射某些藥品如退燒藥、抗生素、止痛劑後,可以先加壓止血一分鐘,再輕輕推揉注射部位,幫助藥物吸收。
上述僅為大原則,由於針劑種類眾多,建議打完針後留意醫師或護理師告知的處理做法,且打針後最好在原處休息觀察約30分鐘,無不適症狀再離開。此外,若有特殊疾病、病史、過敏體質、用藥等,比如有凝血異常問題、服用特殊藥物者,應主動告知醫師,以利醫師給予合適的處置建議。
4 針頭有粗有細,愈細愈不痛嗎?怕痛的人可以要求護理人員換細一點的針嗎?
A 學理上來說,針頭細一點確實比較不痛,但並非所有的針頭都愈細愈好,因為不同藥物所需的針頭粗細不同,且要注射到體內的深度和劑量也不一樣,應該由醫護人員視情況使用合適的針頭,不能由民眾自行要求更換針頭。
以COVID-19疫苗來說,許多醫療院所從3c.c.針具改為1c.c.,更重要的考量是希望更精準減少疫苗損耗,在疫苗劑量較缺乏的情形下,能夠爭取每瓶多提供給1~2人使用。
5為什麼有些針打了會很痛,有些不會?是藥劑成分問題嗎?如何緩解?
A 打針部位會感覺疼痛,主要是藥劑打入組織後會有脹痛感,但因痛覺屬於很主觀的感受,有些人較強烈有些人可能「無感」。不過,藥劑成分及藥量多寡,確實也會有影響,比如脂溶性的藥物比較黏稠型的,打進去脹痛感覺就會比較明顯;而藥量是少還是多,也會影響。所以打針的藥量通常會少於3~5cc左右,一次不會打太大量。
打針時,入針角度若呈90度,注射及拔出針頭時速度快一些、不要改變方向,轉移病人的注意力等,都可以減輕注射疼痛感。
緩解注射後部位的疼痛感有些訣竅,比如手臂盡量放鬆並保持活動、避免僵硬,也可以輕微冰敷,等到消腫後(大約1至2天)改為間歇性溫敷。如果真的非常疼痛,合併發燒且紅腫範圍持續擴大,可以諮詢醫師該如何處理。
6幫人打針需要具有什麼資格?
A 在我國的醫事人員法規中,「打針」是醫療行為,因此在醫師開處方、藥師調劑、護理人員給藥的架構下,可進行打針行為的就是醫師和護理人員,而且依據《護理人員法》第24條,護理人員的業務有一項是醫療輔助業務,其中包括「輔助藥物之投予」,也就是說護理人員打針的業務,通常都是要有醫師在場的情形下照醫囑進行。
不過後來逐漸針對部分業務進行開放,比如偏遠地區公衛護理師的預防注射業務、學校護理人員(校護)可依醫囑為學生施打胰島素等。至於藥師,在我國賦予的執業範圍在於調劑藥品,不包含注射藥品。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從免疫系統、疫苗到藥物 全盤解析抗疫知識
- 新聞NEWS一下 / 「斯卡羅」演員查馬克淋巴癌病逝 享年42歲
- 新聞NEWS一下 / 資深演員龍劭華猝逝 醫師提醒糖尿病患應同時「護心」
- 世紀大疫未歇─ 掌握抗疫關鍵知識 迎來戰勝曙光-疫苗篇 回顧百年疫苗史 迎向新疫苗時代
- 藥物篇-更有效的抗新冠病毒藥物 如火如荼發展中
- 病毒篇-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新冠病毒突變解密
- 眼前突現黑影或閃光… 小心視網膜裂孔、剝離!
- 「吞抹落…」 吞嚥困難怎麼辦?
- 肩膀一高一低… 脊椎側彎該如何「截彎取直」?
- 癌症轉移到腦部!怎麼辦?
- 疫情反反覆覆看不到終點… 「壓力山大」如何調適?
- 疫情警戒下, 如何找回流失的肌力?
- 粘醫師消脂保肝專欄 / 糖尿病新藥 越來越強大 減糖又甩油
- 王清泓醫師專欄 / 新冠病毒肆虐下 青光眼病人的照護
- 如何提高顛峰骨量, 減少老來骨鬆、骨折風險?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頭暈或暈眩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