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4期

出刊日:2023-04-15

返回上一層

瞄準三大婦癌: 子宮頸癌、子宮體癌、卵巢癌

在國人女性十大癌症好發排行榜中,這三大婦癌就佔了三名,如何才能搶先一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諮詢/陳祈安(好心肝門診中心婦產科特聘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兼任婦產科教授)
撰稿/林貞岑
 
40歲的佳美被告知罹患卵巢癌第三期,親友跟她都非常震驚。佳美喜歡運動,跑步、做瑜伽從不間斷,3個月前她開始經常胃脹氣,有時肚子摸起來鼓鼓的,且出現非經期的陰道出血,幸好姊姊硬拉著她去掛婦產科,一檢查才發現罹患卵巢癌且已經出現腹水,立即動手術、做化療,及時挽回一命。
 
卵巢癌、子宮體癌發生逐年升高 子宮頸癌明顯下降
 
子宮頸癌、子宮體癌及卵巢癌是最常見的3大女性生殖系統癌症。根據2020年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女性10大好發癌症排名,子宮體癌(含子宮內膜癌及子宮惡性肉瘤)、卵巢癌及子宮頸癌分踞第5、7、10名。
 
而且,國人的卵巢癌及子宮體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其中以子宮體癌患者人數增加最快。癌症登記報告統計,子宮體癌每年新增病患人數從1995年的295例,到2020年的3032例,24年來病患人數增加10倍之多。卵巢癌次之,從每年436人上升到1824人,增加了4倍,且死亡率為3.61人/每10萬人,超過子宮頸癌(3.06人/每10萬人)及子宮體癌(2.14人/每10萬人),是女性極大的生命威脅。
 
比較令人欣慰的消息則是,1995年健保開辦後同時在預防保健項目內推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癌發生人數已大幅降低,從1995年的2136人銳減到2020年的1436人;以前每10萬人有20.37人罹癌,現在是7.78人,發生率減少近三分之二。
 
卵巢癌及子宮體癌雖然不易早期發現,幸而國人兩種癌症的發生型態多屬於預後良好的類型,像卵巢癌因婦科超音波檢查相當普遍,很早就能抓到病灶,且患者的細胞型態多屬於長得慢、分化較好的第一型,治療效果良好;而子宮內膜癌透過手術,80%以上的人可以治癒、恢復健康。
 
至於這3大婦癌如何才能搶先一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子宮體癌
若有不正常陰道出血儘速就醫
 
子宮體癌是不易發現但發生率上升速度最快的婦癌,其中又以子宮內膜癌佔9成居多,發病平均年齡為61歲。子宮惡性肉瘤僅佔約1成。
 
如何早期發現、治療?關鍵在於:留意陰道不正常出血。女性不論年輕或年長,若出現非經期的陰道出血都屬於異常現象,建議儘速就醫查明病因。
 
而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及接近更年期的女性,因時常生理期紊亂,有時3個月或半年才來一次月經,因此很容易誤把突然的出血視為正常,若出現以下狀況,最好儘速就醫診治: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連續3個月以上沒來月經
接近更年期的女性,月經出血量太多或持續太久
 
此外,許多乳癌患者擔憂抗癌藥物「泰莫西芬」(Tamoxifen)的副作用會讓子宮內膜增厚、增生,可能增加罹患子宮體癌的風險,台灣過去建議這類病人可以每半年做一次婦科超音波來測量子宮內膜厚度,但美國癌症醫學會已經認定「不需要」,因為超音波偽陽性高,影像看起來有異,但刮下內膜分析卻又無大礙的情形並不少見。反而是乳癌病人如果陰道有不正常出血,應積極就醫檢查。
 
致病原因:子宮體癌致病原因有70~80%是雌激素太高引起,推測與現代人普遍吃得太好、體重過重、生得太少(只生1個或沒有生育,因為懷孕期間黃體素上升,可以對抗雌激素)有關。此外,少部分人是家族帶有「遺傳性非息肉症結直腸綜合症」(HNPCC)的致病基因,如MLH1、MSH2、MSH6、PMS2等MMR系統缺損,導致細胞失去修補功能,這類人除了容易罹患大腸癌外,在女性最多的癌症反而是子宮內膜癌。
 
治療:8成以上的子宮內膜癌經由手術就可治癒,手術時取下檢體送病理檢驗,若發現癌細胞侵犯到子宮頸或侵犯子宮肌肉層較深、骨盆腔淋巴腺等,開完刀會加做放射線治療,但如有腹腔內或主動脈旁淋巴腺轉移的子宮內膜癌有時會再加上化療,標準治療為鉑金藥物+紫杉醇。近年抗癌新利器的免疫治療則仍在臨床試驗中。
 
哪些人要注意?肥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停經前有「無排卵性月經」、生得少或未生育的女性、家族MMR系統基因缺損的女性。
 
 
 
卵巢癌
各年齡層都有 死亡率較高
 
卵巢癌是婦科癌症死亡率的首位,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法,較難早期診斷及治療。而且卵巢位於骨盆腔中,腫瘤通常要大到10公分以上才能在腹部摸到,容易與腸胃不適混淆,經常延誤就醫,被診斷時已為晚期。
 
卵巢癌根據組織可分為:上皮細胞癌、性腺細胞特定間質細胞癌、生殖細胞癌。而上皮細胞癌佔所有卵巢癌的7成。
 
在這之中,可再依病理切片分成兩型:
 
第一型(Type 1)屬低危險群,因細胞分化良好、癌細胞長得慢、基因組穩定,容易被摸到,受惠於婦科超音波普及,多數可早期診斷,治療效果較好。值得慶幸的是,台灣卵巢癌病友多屬於第一型,因發現得早,因此預後較好。
 
第二型(Type2)屬於高危險群,細胞分化不良,通常一發現就是三期以上,腫瘤大且不規則,症狀多半是因癌細胞轉移引起,伴有腹水產生,通常診斷較晚,治療效果差,預後也較差。歐美卵巢癌患者7成屬於此型,台灣雖然較少,但也有4成左右屬於第二型。
 
致病原因:卵巢癌迄今9成以上找不到原因,而約5~10%跟BRCA1、BRCA2基因突變有關。
 
治療:卵巢癌目前的治療以手術與輔助性化療為主,手術可以確認期別、癌細胞型態與擴散範圍。第一期的卵巢癌,若患者年輕,考慮未來生育,可與主治醫師討論保留子宮與單側輸卵管。第二期則大多會切除卵巢、子宮及淋巴腺,術後一般是stage IA、grade 1之病人不用化療,其他期都要。視情況加上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癌思停(Avastin),唯健保只給付第二線使用。
 
第三期除了手術外,還會加上鉑金類化療為輔助治療(adjuvant chemotherapy)。還有一些會再使用維持性治療(maintenance therapy),有些需要長達一年,通常經過治療後,70%病友在影像學如CT、MRI上找不到腫瘤,腫瘤指數CA125也正常。不過兩年後約有一半的病友會陸續復發,到時就再重新治療。
 
30%的患者對第一線化療效果不好,則考慮第二線藥物,如鉑金+微脂體小紅莓(Lipo-Dox)。微脂體是最新分子生物科技所研發出來的新式化療藥物,作法是把小紅莓(doxorubicin)用微脂體包覆起來,就像導航飛彈,它可以直接運送到腫瘤組織,定點攻擊癌細胞,減少化療藥物對其他組織造成傷害。
 
另外,也可用基因檢測找出個人適用、效果最好的標靶治療藥物。最新研究發現,部分卵巢癌患者與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缺失(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deficiency,簡稱HRD,BRCA突變如BRCA1、BRCA2為其中一種基因缺陷)有關,以致細胞在修補毀損缺陷的DNA過程中發生問題,若HRD檢測結果是陽性時,可用PARP(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抑制劑如令癌莎(Lynparza)治療。
 
哪些人要注意?家族帶有BRCA1、BRCA2基因缺損或MMR系統基因缺損的女性;曾罹患子宮內膜癌的人。有上述風險的女性,如果月經的量及時間都很正常,建議每半年做一次婦科超音波檢查。
 
子宮頸癌
疫苗+篩檢,WHO宣布2030年全面消除子宮頸癌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目標計畫,預計要達到:
 
發生率每10萬人低於4人以下
90%的女性(15歲以上)能打到完整的HPV疫苗
35歲及45歲女性檢驗HPV DNA(人類乳突病毒)率要達到75%(第一次35歲以前、第二次45歲以前)
9成患者要接受治療
 
雖然台灣的子宮頸癌發生率逐年降低,但離上述目標,還有最後一哩路要努力。
 
目前台灣的子宮頸癌發生率為7.78人/每10萬人,而抹片篩檢率只有27~29%。若以3年內做一次抹片,推估篩檢率會達53~54%,與WHO的目標相差甚遠。台灣一方面要更積極推動國高中生的HPV疫苗施打,因為年輕且尚無性行為前施打疫苗的效果最好。另外,也要強化篩檢率,特別針對高危險群的婦女包括子宮頸抹片及人類乳突病毒(HPV DNA)的檢測率都要再提升,這些需要更多人力及經費的共同推動挹注,才能讓子宮頸癌的威脅降到最低。
 
致病原因:持續感染HPV病毒
 
治療:早期(stage Ib, IIa)以手術治療為主,若病人身體狀況不佳或排斥手術時可採放射線治療。
 
晚期(stage IIb–Iva)基本上以放射線治療為主,但目前都會加上化學治療藥物,稱為併行化學放射線治療(concurrent chemoradiation, CCRT)。
 
根據術後的病理檢查,有下列因子者復發率較高。高危險因子:淋巴腺轉移,侵犯到子宮頸旁組織,或者陰道切除之斷端有侵犯到。中危險因子:腫瘤>4公分,侵犯程度到達子宮頸的深度的2/3,有淋巴血管侵犯。
 
目前針對晚期、復發的病人,可考慮用鉑金類的化學治療。若有下列基因缺損,也可使用免疫治療:免疫檢查點(PD-L1)陽性、腫瘤有錯配修復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 dMMR)或者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者,可使用PD-1單株抗體抑制劑吉舒達(Keytruda)。
 
哪些人要注意?有性經驗的婦女。國健署建議,每3年至少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Q 女性朋友需要定期做婦科超音波檢查嗎?
超音波有一定的偽陽性,影像也可能有假象,臨床上有許多超音波看起來有問題、實際上卻找不出病灶的案例。比較謹慎的做法是,如果有非經期出血或其他狀況,再來做婦科超音波檢查確認。例如如果有子宮內膜異位、巧克力囊腫問題,可半年做一次超音波;乳癌患者合併服用抗癌藥物泰莫西芬,若有異常出血狀況,可做婦科超音波檢查。
 
Q CA-125指數異常,代表得了卵巢癌?
並不是。女性的健檢抽血報告中常有CA-125腫瘤指數,也有人稱它為卵巢癌指數,正常值為35U/mL,不少人因為數值超過憂心忡忡。但毋需過度擔心,因為CA-125會受到腹膜內的刺激影響,如月經、排卵刺激,如果在月經期間抽血檢查,CA-125時常超過35U/mL;此外像肋膜、腹膜發炎刺激,或是骨盆腔炎、子宮肌瘤或子宮外孕等,都可能造成35U/mL指數升高,不一定表示有腫瘤或癌症,需要醫師進一步確認診斷。為免引起誤判、誤診及不必要的緊張,建議有卵巢腫瘤時,再抽血檢驗CA-125,較為準確。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