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期
出刊日:2023-04-15
返回上一層疫情解封, 國內外旅遊該注意哪些事?
隨著疫情趨緩,各國打開國門,國內外旅遊風氣興盛,做好這些醫療準備,有助旅途一路順風。
諮詢╱洪毓謙(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醫療部主任暨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撰稿╱曾沛瑜
擺脫疫情,世界各國陸續解封,自2022年10月中旬起台灣也正式啟動入境免居隔政策,壓抑近3年的國際旅遊潮開始報復性回溫,社群媒體天天有人曬美景。
然而,出國旅遊最怕的就是發生意外或身體不適,不僅掃興,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家要就醫更是困難重重。因此,出國前,除了備受關注的新冠肺炎外,無論是前往溫、熱、寒帶地區;高度或低度開發國家,都要先了解當地是否有特殊疾病或疫情,例如國人最常去的日本其實是麻疹疫區。而根據旅行的季節、從事的活動不同,也有潛在的風險。在衝動買機票之餘,若能提前做好準備,不僅對健康有保障,也能讓旅途更順利。
旅行最常見3大類疾病
出國最怕遇到傳染病,其中最容易出現的3大類型為:飛沫傳染疾病、蚊蟲媒介傳染疾病、腸道傳染疾病。
一、飛沫傳染疾病—Covid-19、流感、麻疹:目前全世界除了Covid-19,流行性感冒也是全球性的傳染病,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則是麻疹,3者皆可接種疫苗事先預防。
國人最愛造訪的日本由於麻疹疫苗涵蓋率不理想,目前是麻疹的盛行地,雖然台灣已全面接種麻疹疫苗,但疫苗的保護力會隨著時間下降,如擔心在日本短期旅遊或長期工作、留學受到感染,建議20歲後可自費補打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出發前2~4周可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接種需求。1歲以下嬰兒因尚未接種疫苗,不建議前往。
麻疹的症狀有發燒、口腔出現柯氏斑(白色斑點)、起疹子等,大部分會自行痊癒,少數會引發腦炎、肺炎、中耳炎。
想降低感染飛沫傳染疾病的機率,除戴口罩、勤洗手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施打疫苗,除了各國不斷呼籲的Covid-19疫苗,台灣每年冬季固定施打的流感疫苗也很重要。
二、蚊蟲媒介傳染疾病—瘧疾、登革熱、茲卡病毒、黃熱病:這類疾病主要是因蚊蟲叮咬感染,所以好發於易孳生蚊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除了非洲外,亦包括台灣人經常旅行的南亞、東南亞地區,需特別注意的有瘧疾、登革熱、茲卡病毒與黃熱病等,其中黃熱病有疫苗可以預防。瘧疾則可預先用藥,所以若欲前往瘧疾好發地區,須提前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在出發前2~3周開始服用抑制瘧原蟲生長的藥物,用藥後雖無法百分之百預防,但能幫助患者降低染病後的症狀。
預防蚊蟲媒介類疾病除了預防性用藥、施打疫苗,最關鍵的還是防止蚊蟲叮咬,建議使用含敵避(DEET)成分的防蚊液,並且要定時補噴;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衣褲;居住的地方需有蚊帳、紗窗等防蚊設備。
三、腸道傳染疾病—旅行者腹瀉、A型肝炎:熱帶國家因天氣炎熱,食物容易滋生細菌,但即使前往溫帶國家,也可能因為環境衛生不良或身體不適應當地的病原菌,「水土不服」,容易腸胃不適,也就是「旅行者腹瀉」。
不管在哪個國家,飲食首要注重的是避免生食,例如生菜沙拉、生魚片;在飲用水部分,若是在低度開發國家建議選擇瓶裝水較為安全。還要小心冰塊,由於無法確定製冰的水源衛生如何,建議盡量避免食用。
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是A型肝炎。在中國、東南亞、非洲、中南美洲等地都有A肝流行,可藉由糞口傳染,倘若處理食物的人沒做好自身與環境清潔,旅客吃了帶有A肝病毒的飲食,就可能被傳染。感染A型肝炎可能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倦怠、肌肉痠痛等,數天後出現黃疸,此時應儘速就醫;但也有部分感染者沒有症狀。
A肝疫苗施打一劑的保護力達95%,接種兩劑保護力達100%,可提供20年以上保護力,兩劑一般需間隔6個月以上,欲前往A肝流行地區應預留打疫苗的時間。
特殊旅遊體驗 應儲備體力與藥物
不少人希望探索不一樣的美景與體驗,選擇了較特殊的旅遊體驗,如登山、潛水、滑雪等,相較於純粹瀏覽名勝古蹟,風險提升不少,也須作好體力與藥物的準備。
一、登山:台灣有許多高山森林遊樂區,交通完善,讓人容易親近,卻也可能因此忽略高海拔對人體的影響。根據疾病管制署資料,海拔1500公尺以上就可能影響人體機能,前往超過2500公尺以上高山,就可能出現高山症,隨著高度上升,發生的比例也隨之增加,而嚴重程度則與高度、上升速度、停留時間、個人體質等因素有關。
由於高山上氣壓降低、氧氣減少,身體會出現許多代償作用,造成身體不適,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
若要前往超過2500公尺高山,甚至是如西藏等高原區旅遊,就要注意海拔高度與上升速度,行前也可以到旅遊醫學門診預先開立高山症常見的預防用藥丹木斯(acetazolamide;商品名Diamox)。此藥是一種利尿劑,可在上升至海拔2500公尺前24小時,每12小時服用125mg,吃到不再上升高度後兩天。一旦發生頭痛就建議停留原地,可以服用止痛藥減緩頭痛,最慢48小時症狀就會趨緩。
高山症最怕的是出現腦水腫或肺水腫,腦水腫的症狀包括嚴重頭痛、意識改變、嗜睡、胡言亂語、步態不穩等;肺水腫則是肺中積液變多,即便處於休息狀態仍會感到喘,或出現乾咳、胸悶,隨著疾病惡化還會出現呼吸困難,這時候能做的事是給氧氣,並且立刻下山,一旦高度下降,症狀就能緩解。若緊急時可給予Dexamethasone(類固醇)治療腦水腫或Nifedipin(鈣離子阻斷劑類高血壓藥)來降低肺部血管壓力,治療肺水腫;威而鋼(Sildenafil;商品名Viagra)則是用來預防「高海拔肺水腫」狀況,並非「急性高山症」,且可能有頭暈、頭痛等副作用。
若民眾準備前往高海拔地區旅遊或登山,切記行前就須開始運動訓練,提高身體的耐受度與適應力,並備妥藥物。
二、潛水:潛水最怕的是俗稱潛水夫病的減壓症,由於水中壓力大,隨著下潛深度增加,會增加氣體在血液中的溶解率,將吸入體內的氣泡愈壓愈小,但若從水中快速上升、未控制速度,氣體會從血液中解離出來,氣泡會愈變愈大,來不及藉由呼吸排出體外,就有可能溶解到血液中塞住血管或組織,形成氣體栓塞,引發器官功能失調。
不少海島型國家會提供潛水體驗,但許多遊客並未取得潛水證照,在教練簡單說明後就入海潛水,其實非常危險。想從事潛水活動,須尊重潛水專業的分級制度,即使持有證照,也仍需有熟悉當地水域的專業教練帶領,才能避免發生意外。
三、滑雪:國人前往寒帶國家滑雪也愈來愈常見,但不少人因為疫情因素3年沒滑了,技巧生疏,在雪地跌倒意外頻頻發生。建議滑雪應有專業教練陪同練習,循序漸進,才能減少意外;一旦發生骨折或創傷,建議在當地直接就醫,但臨床也碰過少數人因擔心當地醫療水準不足,最後搭乘海外醫療專機回台治療的案例。
此外也要小心處於寒冷環境中帶來的傷害。一旦體溫小於35度,身體機能就會停滯,所以前往極寒地區一定要注意四肢末梢的保暖,並且要活動。尤其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患者需特別小心,由於低溫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特別提防突發心臟病,而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經反應較差,可能對溫度和痛感的反應都不夠敏銳,保暖若沒做好就可能導致凍傷,嚴重甚至會組織壞死。
特殊族群 出國前應諮詢主治醫師
出國旅遊的時間較長,特殊族群的用藥更需要「精打細算」。慢性病人應準備足量用藥;部分藥物如胰島素,需注意保存溫度,如需冷藏就要準備冰袋以確保穩定性;若是癌症病人需使用嗎啡類管制藥品,需事先請醫師開診斷證明。若是有慢性病、重大疾病,抑或剛經歷大手術的病人,出國前都建議先諮詢原主治醫師,提前做好準備。
萬一不幸需要在海外就醫,台灣健保能提供海外就醫自墊醫療費用核退,但以國內醫學中心平均費用為支付上限,不過各國醫療費用差異極大,比較保險的作法是提前購買海外旅遊險,並加保海外疾病健康醫療相關附約,一旦需緊急就醫,也能更安心的接受治療,不會大傷荷包。
►出國旅遊戴口罩、勤洗手,可預防飛沫傳染疾病。
出國旅遊前後的就醫指南
一、上疾管署網站確認國際疫情資訊
疾管署網站的「國際與旅遊健康」欄目有非常充分的國際疫情資訊和防疫建議。
二、提早前往「旅遊醫學門診」接受評估
如要前往熱帶地區、傳染病多及高風險國家旅遊,或者打算出國留學、工作,須離開台灣較長時間,建議可提前2~4周到旅遊醫學門診接受評估,了解當地流行疫情,以及是否需要預先用藥、施打疫苗或開立所需的醫療證明。
三、返國後2周觀察期
由於疾病有潛伏期,所以旅途中或返國時,若曾有發燒、腹瀉、出疹或呼吸道不適等疑似傳染病症狀,應於入境時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若返國後2周內發燒,就醫時須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若從瘧疾高流行地區回國則須觀察60天,期間有身體不適,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出國常備用藥看這裡
1 鎮痛解熱類藥物:針對頭痛、疼痛、發燒。
2 抗組織胺:緩解過敏症狀,如打噴嚏、流鼻水。
3 腸胃藥物:治療腸胃不適、止瀉等。
4 外用藥:如抗生素藥膏及含類固醇的藥膏,前者可針對傷口發炎感染;後者可緩解皮膚炎及皮膚過敏。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顧好眼睛的「底片」 嚴防視力受損
- 新聞NEWS一下 / 美國總統拜登切除皮膚癌病灶 皮膚有異樣與怪痣 盡速就醫診治
- 新聞NEWS一下 / 龍巖總裁惡性腦瘤離世 早期發現難 近年新治療可延長存活期
- 小心視力殺手! 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全解析
- 凍卵熱潮吹起,該跟風嗎?
- 瞄準三大婦癌: 子宮頸癌、子宮體癌、卵巢癌
- 基因檢測 能精準預測疾病,趨吉避凶?(上)
- 肚臍也會疝氣?! 疝氣如何治療?該手術嗎?
- 耳朵悶塞、聽見自己的聲音… 可能是耳咽管功能障礙!
- 心臟電腦斷層檢查報告標準新變革 血管狹窄、鈣化、斑塊 一次掌握
- 嘴巴張不開、耳朵痛、頭痛… 惱人的顳顎關節障礙怎治療?
- 清淡就是好? 老年人小心低血鈉威脅!
- 筋膜槍正夯! 該怎麼正確使用?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雷神」帶有失智基因 放慢演藝步調 阿茲海默症遺傳基因解密
- 消脂保肝專欄 / 假期大啖美食後, 體重如何「校正回歸」?
- 內分泌知識小棧 / 連續血糖偵測 調整用藥及飲食更精準
- 王清泓醫師專欄 / 睡眠與青光眼
- 和運租車、HOT大聯盟公益贊助 「好健康小學堂」前進新北偏鄉